|
||||
|
||||
1. 公益從業者拿月薪一萬的薪水,您能接受么? A、能。綜合國內目前的薪資水平和應聘者學歷來看,在北京月薪一萬根本不算高薪。39.87% B、不能。公益機構工作人員的薪水花的是捐贈人的錢,應該能省就省。57.21% C、無所謂。2.92% 2. 您認為公益組織應不應該花高薪引進人才? A、應該。隨著社會的發展,公益領域也更加細分,需要專業的人提供專業的服務。高薪人才也會帶動機構更快地發展。36.38% B、不應該。做公益有愛心最重要,只要招聘有愛心肯奉獻的人就夠了。45.85% C、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看機構的財務狀況。17.77% 3. 您認為以什么標準為公益從業者制定薪資水平是合理的? A、應該參考公益機構所在城市的平均薪資標準。65.17% B、遵循市場規律,高級的人才給高薪,普通員工給底薪。28.56% C、不好說。6.27% 截至2月24日10時 2月17日,天津衛視大型求職類節目《非你莫屬》推出“公益專場”。“美麗中國”、“南都公益基金會”、“萬通公益基金會”、“北京地球村”、“免費午餐”等公益機構或項目的負責人齊聚節目,進行公益人才招聘。 其中一位求職者——有海外留學經歷的碩士研究生上官芳萍,得到眾多老板的認可。最后選擇環節,她放棄了一家教育培訓機構,而選擇了到月薪逾一萬元的公益項目YBC(中國青年創業國際計劃)工作。 YBC給出的高薪引發了現場各機構負責人的討論。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創始人廖曉義說這樣的薪酬(月薪一萬)在公益機構里屬于特殊情況,中國還有大量的草根組織,沒有辦法跟基金會或者境外機構的待遇相比。廖曉義認為YBC通過電視節目給出的高薪會讓社會對公益組織的現狀有誤讀。而YBC的負責人杜葵則堅持認為做公益和做志愿者是兩回事,他強調公益組織應該吸引更優秀的人才,而更優秀的人才也應該拿更高的工資。 事實上,我國的公益人才還是普遍面臨低薪的現狀。2010年發布的《中國公益人才發展現狀及需求調研報告》顯示,僅有19.3%的慈善公益組織員工擁有“五險一金”,九成NGO從業者的薪資收入在5000元以下,其中無固定收入和月薪資在1000元以下的占到18.4%。這種現狀在近幾年也并未得到好轉。 那么,公眾究竟是怎樣看待公益人才的薪酬問題呢?《公益時報》聯合鳳凰公益和新浪公益推出的“益調查”結果顯示:近四成網友能接受公益從業者拿月薪一萬的薪水。關注群體以公益行業內人士為主的《公益時報》微信公眾號(gongyishibao),同時展開的調查顯示,大多數人傾向于“遵循市場規律,高級人才給高薪,普通員工給一般薪資。” 調查結果: 本次調查從2月20日18時開始至2月24日10時止,共有10412位網友參與。調查結果顯示,39.87%的參與者認為可以接受公益從業者拿月薪一萬的薪水,表示在上述案例中,綜合國內目前的薪資水平和應聘者學歷來看,應聘者在北京月薪一萬不算高薪;57.21%的網友則表示不能接受,堅持認為公益機構工作人員的薪水花的是捐贈人的錢,應該能省就省。 針對“您認為公益組織應不應該花高薪引進人才?”的提問,有36.38%的網友選擇“應該”,表示隨著社會的發展,公益領域也更加細分,需要專業的人提供專業的服務,應該給公益從業者和他們能力、資歷匹配的待遇才有助于發展。另有45.85%的網友則選擇了“不應該”,他們認為:做公益有愛心最重要,只要招聘有愛心肯奉獻的人就夠了。即使高級人才,也應該以奉獻為主。還有17.77%的網友選擇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認為應該參考機構的財務狀況,以及具體涉及的項目內容。 當問及以什么標準為公益從業者制定薪資水平合理時,65.17%的網友表示應該參考公益機構所在城市的平均薪資標準;28.56%的網友強調應遵循市場規律,高級的人才給高薪,普通員工給低薪。 (公益時報記者 張木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