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月14日,第六屆“中國公益新聞年會”在北京舉辦。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書記處書記顧勇華等領導出席年會。 會議當天發布了經“中國公益新聞年會”組委會推薦,網絡公示投票、專家評議等多個環節綜合評選出的年度十大公益新聞、傳媒公益推動力獎。《公益時報》還推出一個全新的官方微信公眾賬號——“中國公益評論”,旨在打造一個在中國公益領域全新的觀點平臺。 “2013年度十大公益新聞”收錄了“蘆山震后壹基金募款”、“雅安社會組織和志愿者服務中心成立,政府主動探索社會組織協同參與災后重建模式”、“政府開放四類組織登記”、“蘭考火災”等在公益領域具有較大的影響力的事件(詳見本期第10版)。 《財經》雜志、旅游衛視、人民網、《京華時報》、環球網、鳳凰新媒體等10家媒體獲“2013年度中國傳媒公益推動力獎”。獲獎媒體不僅在報道公益新聞方面影響力較強,受到公眾高度關注,還身體力行,獨立開展或合作開展公益項目,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公益事業的發展。 “中國公益新聞年會”已連續舉辦六屆,成為我國最權威、最具影響力、傳播效果最好的年度公益文化傳播活動,在我國最早引入了“公益組織評價新聞媒體”的評價模式,旨在宣傳推廣中國公益文化理念,推動中國公益文化傳播的健康發展乃至中國社會的進步。 在多元化公益時代,媒體模式的轉變使公益的傳播方式面臨著巨大革新。在這樣的背景下,第六屆“中國公益新聞年會”主題為“創新·洞見·未來”。 傳媒視角下的 公益薪酬 中國公益行業人才薪資水平過低已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如何留住人才成為很多機構努力求解的難題。 在此次論壇上,來自媒體的高管們又針對該問題進行了熱議。環球網副總經理熊娟認為:讓做慈善的人過上有尊嚴的生活,這是一個基本的標準。公益是一個很溫暖的職業,公益人才必須有信仰,他在傳播愛的同時,獲得了比薪酬更多的內心滿足感。而作為媒體,更多的是要傳播正向輿論導向,通過傳入國際上先進的理念和標準,逐漸引導公眾,認可在新環境下做慈善的人是應當被尊重的,也應當獲得應有尊嚴的工資和待遇。 旅游衛視助理總裁史明鋒則從效益角度分析了該問題:假如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或者他在慈善事業上的貢獻已經創造了足夠多的價值,他水漲船高,獲得相應的好的待遇,社會應該給予理解和寬容,只要這個效益可以在陽光下計算。 據調查顯示,87.68%的公益從業人員選擇公益行業的原因是個人理想和興趣。公益行業從業人員的收入低但工作強度卻很大:平均每工作日超過8小時的占到43.40%,周末需要加班、雙休無法保證的達到了30.55%,60%以上的公益專業人士沒有年終獎。 社會化募捐時代 “網絡首善”的亮相 “微公益”時代,人人都可以是公益主體,隨時都能在網絡上發起一場公益救援。據《中國網絡捐贈研究報告》顯示,至今已有5.6億人次的中國網民參與了網絡捐贈,參與人數最多的平臺已吸引超過1600萬人參與網絡捐贈。該背景下,40歲的鋼子憑借“豪捐”、“傻捐”,在新浪微公益愛心榜,鋼子以500多萬愛心值高居榜首,被網友封為“網絡首善”。 在“第六屆公益新聞年會”的現場,投身“微公益”一年多的鋼子低調亮相宣傳“人人公益”理念:“我的錢直接捐出去可能影響到的只是一個個體,影響力是暫時性的,但是如果我要捐一個理念、捐一種方式,那么就能夠幫助更多人、影響更多人。我的想法很簡單:慈善是一個行為,我想用最簡單的方式,做一個大家都來參與的慈善。” 全球化引發 公益組織走出國門 頻繁的國際交流使中國公益界和國際公益界之間的互動探索成為常態。公益全球化,成為當下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隨著國際公益慈善組織對中國視角的轉變,中國公益組織與國際公益組織的關系從學習更多地轉向了合作,并正在嘗試著走出國門。 針對互聯網上一些類似“中國還有許多窮人需要幫助,公益組織沒到走出去時候”的言論,在場嘉賓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熊娟就認為:慈善是沒有國界的,因為慈善是一個很溫暖的事情,不應該有地理的限制。同時對于公益組織來說,走出去還可以學習到很多國際上優秀組織的管理經驗。 (本報記者 張木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