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據了解,我國貧困大學生約為700多萬人,分布于全國1000多所高校,約占在校生總數的20%左右,其中特困生比例約為8%-8.5%。貧困大學生問題已經由一個家庭問題上升到了一個國家人才培養問題,一個值得關注的社會問題。除國家財政資金和優惠政策支持之外,動員發揮社會力量設立獎助學金,是解決這一社會問題的有效途徑。 從撤掉廣告牌開始 十年一個注腳。回顧中海油的捐資助學行動還要從十年前說起。 2003年,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海油)高層決定,撤掉東三環、北三環、東四環及出京各高速路上樹立的企業形象廣告牌,把由此省出的資金投向公益事業。 為了幫助在校貧困大學生克服困難、安心學業,并宣傳動員全社會更多地關注貧困大學生的成長,中國海油決定向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以下稱宋基會)捐款1000萬元建立“中國海油大學生助學基金”,并通過宋基會組織落實該助學項目的具體實施工作。 2005年6月,中國海油增補中國人民大學、西南民族大學、長江大學、西安石油大學為項目實施高校,追加投入864,000元。一期項目的四年中,在全國30所高校中共有3621名學生獲得資助。 2007年6月,中國海油再度出資1732.5萬元繼續該項目,在五年內,每年在全國36所高校內有1175名貧困學生受助,共計5875名學生得到幫助。中國海油大學生助學項目一、二期共援助學生總數為9496人,一、二期累計捐款2818.9萬元。 2012年下半年,中國海油與宋基會簽署中國海油大學生助學基金項目三期合作協議。中國海油再次出資996萬元,在2012至2015年度,在全國37所高校內繼續資助貧困學子,三期項目資助學生共計3000人。 回首十年,該項目一至三期共計投入3814.9萬元,資助總人數將達到12,496人。中海油將廣告牌換成了更加溫暖人心的行動,也讓它的名字產生了比廣告標語更大的價值。 跨界合作 形成合力 公益事業不單單是一個企業、一個公益機構的行為,也不應停留在這個層面上,應借助新聞媒體的宣傳報道帶動整個社會的參與,從而調動與發揮全社會的力量。 助學基金項目實施中,宋慶齡基金會負責組織開展有關本助學計劃的聯絡、宣傳、評估等項工作。中國海油派出代表參加由宋基會項目相關負責人及各高校項目聯系人組成的“中國海油助學基金項目聯絡委員會”,定期就項目進展情況及重要活動等項目實施內容進行溝通。 宋基會按照《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基金管理辦法》管理“中國海油大學生助學基金”,并就項目運作過程中的重要活動、基金的年度財務狀況和年度工作總結及計劃等,及時以書面形式向中國海油進行報告。 為了加強與受助大學生的交流與溝通,更多地了解他們的心聲,在宋基會機構網站中,建立了“中國海油大學生助學基金”項目網頁,并專門開通了“中國海油大學生助學基金網絡頻道”,設立了“中國海油論壇”、“學子心聲”等欄目,為受助大學生提供了交流和聯絡的平臺。使他們可以通過助學基金這個橋梁,認識更多的新朋友,相互支持,相互勉勵。 從助學基金項目運作初始,中海油也很重視新聞媒體在項目中發揮的倡導力量。目前已經建立起了一支與項目相配套的媒體隊伍,對于助學基金開展的相關活動進行跟蹤報道,在宣傳項目的同時,呼喚更多企業及愛心人士加入到公益事業中來。 以“中國海油大學生助學基金”項目為載體,宋基會攜手中國人民大學等研究機構圍繞項目實施效益、當代大學生思想狀況、企業、公民與公益事業等內容進行研究探討。并專項設立項目課題,將助學基金項目作為一個成功案例來加以研究、分析,為將來以大學生為受眾的公益活動的設計及實施積累成功的經驗。 除了依托中海油及宋基會自身的基礎力量外,中海油還搭建了助學基金平臺,吸引更多企業參與,從而將項目運作得更豐富。2004年,北京聯寶電腦公司加入到助學基金項目中來,在項目中開展“中國海油助學基金聯寶優秀學子”評選活動,向從貧困大學生中評選出的優秀學子頒發筆記本電腦以茲獎勵。作為宋基會第一個走進大學校園的慈善捐助項目,中國海油助學項目的示范作用和品牌效應日趨顯著。由于該項目的規范運作和良好成效,寶馬汽車公司等8家海內外知名企業和熱心人士先后向宋基會捐款,目前該會的大學生獎助學項目已達8個,項目實施高校涵蓋31個省市自治區近80所高校,項目資金達到8千萬元。 發起單位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項目名稱 中國海油大學生助學基金 項目簡介 “中國海油大學生助學基金”一期項目周期為四年,自2003年7月至2007年7月,首筆捐贈1000萬。在全國26所高校中,根據每所高校在校生總人數和貧困大學生比例,確定該校的受助生名額。每年從受助高校中,本著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經過院校內部申請、公示、審核,從中選出833名受助學生(其中有1年為834名),每位在校貧困大學生的受助金額為人民幣3000元。基金每年分兩次發放,時間為每年的11月30日前和次年的4月30日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