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數月前參加完彼得·德魯克社會組織學習中心的管理學培訓,我感覺這門好的課程應該讓更多人接觸和參與,便詢問老師為何不把課程做成免費的,反而卻要收費。“我們希望嘗試一個新的模式,一個讓社會組織培訓行業更加可持續的模式。”老師的回答讓我開始仔細思考如今雨后春筍般涌現的各類公益行業培訓。的確,這些培訓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高速膨脹的公益行業的發展需求,但另一方面,這些培訓背后也有很多值得反思的亂象。 亂象一,優選法。當眾多公益新丁或者不太知名的公益從業者報名參加“公益某某營”的時候,往往敗興而歸。培訓機構從選人的時候就開始偏向那些“有潛力”的或本身就是“優秀”的人,這樣才能更好地向資助方交待——這個優秀的人才,是我們培訓出來的。只有這樣做才能告訴那些心急的資助方——你看,我們的培訓是如此的“有效”。將培訓對象定在這些有一定積累的從業者身上,這樣的培訓已經大打折扣。 亂象二,以自我為中心。所謂“以自我為中心”,是“以客戶為中心”的反義詞。的確,許多機構在培訓之前都做過需求調查,但從量表設計的角度來看,此類調查的信度和效度要打一個問號。況且,有不少講師都是趕在上臺之前才簡單修改PPT,并沒有認真對待這些需求調查。由于許多培訓機構的資金來自于基金會,所以其培訓設計難免會根據基金會的興趣而定,一定程度上忽視了NGO真正希望進修的科目。 亂象三,免費。現在很多培訓不僅僅是免費,而且還報銷學員來回交通、住宿費用,甚至還會倒貼錢資助技能實踐。我也參加過幾次這種形式的培訓,但后來反問自己——如果它不是免費的,我會去參加嗎?如果我不是看中它的行動補貼(可以用在支持機構的運作),我會去參加嗎?難免有些培訓機構會以這種方式招攬學員、湊人數,目的則是在做總結報告的時候告訴資助方,培訓覆蓋了多少人、培訓辦了多少場,而不一定強調培訓的質量。在這樣的培訓中,基本上不可能看到公益人的個人成長和培訓的長效成果。因此,看上去吸引人的“免費”,其實扼殺或扭曲了市場,掩蓋了真實的需求。 亂象四,又來聚會了。培訓也是一個讓圈中人聚會的契機,所以有不少人在其中更關注能否找到自己需要的人,拓展自己的人脈網絡。對于那些“職業被培訓者”來說,他們可以通過免費培訓周游全國,認識全國各地的人士,還能經常碰到好久不見的朋友。只是,如果培訓成為了副產品,晚上的聚會反倒成了主打,難道這不是培訓行業的悲哀嗎? 由此,我真切地明白到培訓收費的重要性。 首先,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任何產品都有它的價值,如果人為地干擾它的價格,反而弊大于利;其次,從“客戶第一”的角度,培訓機構應該根據客戶/受眾的需求去進行培訓的設計。而要實現這樣的對接,需要的不是基金會資助培訓機構,而是有基金會愿意支持NGO參加培訓——讓NGO擁有對培訓服務的購買力和選擇空間。在有限的培訓經費的情況下,NGO會做出對其最有利的選擇,這樣反而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 此外,一次性的訓練肯定不如持續性的關注,而持續性的關注肯定不如個性化的陪伴。整個公益培訓行業要破除大躍進的思維——公益人的成長不可能是以多快好省的方式獲得的,他們需要耐心的陪伴。這是基金會與培訓機構急需轉變思維的所在。 我們的公益培訓領域依然處在這種提供服務者和接受服務者資源信息不對稱的狀態下,這對于提供培訓服務的機構來說,或許能讓它們在短時間內有所發展,但由于長期缺少競爭、沒有監督,這些培訓機構遲早會被后來者所淘汰。如果想要長期發展,關鍵是要把培訓服務做到位,這樣,即使收費也會有人搶著參加。 (拜客廣州總干事 陳嘉俊/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