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970年代以來的全球結社革命,不僅宣告了一個龐大的第三部門的崛起,還在經濟發展、社會建設和環境保護等領域推動了系統性變革,引致全球公民社會的到來。在全國暢談“中國夢”的今天,正確認識非營利部門的地位與作用,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非營利部門是一個高成長性的大型經濟部門,對穩增長、調結構、促就業、控風險具有突出意義。早在上個世紀末,非營利部門研究專家薩拉蒙教授(Lester Salamon)對36個國家的跨國比較研究發現,該部門總支出高達1.3萬億美元,占這些國家GDP的5.4%,吸納的就業人數占經濟活躍人口的2.7%。如果把它當成一個獨立的經濟體,可以位列全球第7。非營利部門不僅體量巨大,而且增長強勁。以美國為例,2000-2010年間,其市場部門的就業下降了0.6%,非營利部門的就業卻增長了18%,超過全國就業增長率2.1個百分點;2010年,該部門吸納1370萬人就業,約占全部就業人數的10%,是位居零售業和制造業之后的第三大就業部門,創造的增加值達8050億美元,約占當年GDP的5.5%,以社會安全閥的角色較好地抑制了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當前,我國正處于轉型升級的結構轉換過程中,發達城市地區更是逐步邁入了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社會。要讓服務業逐步接力工業成為城市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不僅要大力發展銀行、物流、會展等現代生產性服務業,更要關注與人口集聚、人群結構等相關的生活性服務業。這些現代生活性服務業,恰恰就是非營利組織(NPO)最為活躍也是貢獻份額最大的領域。 非營利部門是一個民本導向、立足現實、著眼未來的社會領域,對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從國外經驗看,非營利部門的功能,不僅僅是彌補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的不足,它是社會創新,是企業家精神支配下的主動社會供給,也是啟發民智、表達民意、傳達民情、實現民權、增進民生等最為直接的工具與手段,還是擴展與累積社會資本的社會投資,更是社會分割的融合者、正能量的創造者、主旋律弘揚者和社會價值觀的引領者。在我國,市場化、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引發了巨量而復雜的社會需求,迫切需要通過大力發展NPO,借助三大部門的競爭與融合,進而使社會問題得到更為及時的關注和更為系統的解決。如果我們能早些放開對NPO的限制,像呵護小微企業一樣關愛NPO,像發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一樣出臺推進措施,年年在提的“史上最難就業年”,或許就不會顯得越來越難,而群眾迫切需求的教育培訓、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也能得到更加有效的供給。 非營利部門的發展,還具有非常突出的國際性指向。它不僅是公共外交的關鍵載體,更是體現與發揮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渠道,對提高國際援助效率、改善國際形象、提升國際話語權具有特殊作用。當前,NPO特別是國際性NPO通過資金支持、服務輸出、合作互動和社會網絡關系等,已成為全球治理的重要主體,在扶貧開發、環境保護、醫療救助等領域發揮關鍵作用。不但如此,NPO還以其民間身份、系統性關注、參與式開展和專業化效率等優勢,贏得了與企業、政府部門競爭的勝利,越來越成為歐美發達國家政府援助項目的實際承擔者。隨著我國“走出去”的步伐不斷加快,在世界各地擁有的利益日趨增加,如何破除“新殖民主義”和“資源掠奪者”等發達國家強加給我們的責難,如何在非洲改變“中國援建學校、印度援助教師”、“中國援建水電站,美國公司承包運營”等“出錢出力卻為他人作嫁衣”的不利局面,確確實實地取得實效贏得贊譽,需要積極轉變思維與工作舉措。 勿庸置疑,我國的非營利部門發展,不僅與發達國家有較大的差距,就是與印度、巴西等可比較的發展中國家相比,也有不小的距離。面對差距,正確的態度,毫無疑問是直面與正視,加快發展,彌補不足。當前,無論財富累積效應和公民成長效應所孕育慈善公益力量的成長,還是決策層推動的規制解除與機構改革,都讓我們相信,非營利部門的春天正在走來。 大力發展非營利組織,是時候了! (浙江師范大學法政學院副教授 郭金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