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你認為學校可以“轉捐”去世學生的善款嗎? A.可以,捐款已經幫到那個不幸家庭,用多余的錢去幫更多人沒啥不好;6.86% B.不可以,捐款人是沖著閆森才捐的,轉不轉該由他們家說了算;91.51% C.說不清楚,我先不表態。1.65% 2、你覺得為何當事的中學“轉捐”得理直氣壯? A.學校對相關法規學習不夠,想當然地做事;56.04% B.學校出于好心,讓“善舉”變成了“多此一舉”;7.29% C.與去世學生的家庭前期溝通不足;10.85% D.社會組織和國家普法工作不到位。25.84% 3、以此事為例,你認為“剩余”的善款如何使用更合理? A.由保管者支配,可將“剩余”善款轉捐給當地慈善總會;5.43% B.由受贈者支配,比如維持不幸家庭的生活開支;36.55% C.由受贈者支配,比如用于生病親屬的后續治療;35.77% D.保管者與受贈者商量決定。22.27% 截至7月22日10時許 山東聊城15歲的中學生閆森去世后捐獻器官救5人,所在學校為其貧困的家庭募捐31萬元,在給了家屬6萬元后,學校卻將剩下的25萬余元轉捐給了當地慈善總會,從而引發熱議。 《人民日報》報道顯示,大三女生閆淑青兩年前查出尿毒癥,輾轉多地求醫,等待腎源進行移植手術。今年年初,閆淑青的親弟弟閆森,因急發腦出血住進醫院。在得知沒有生還的希望后,他父母同意孩子身故后捐獻器官挽救他人生命。除了將一個腎臟移植給姐姐外,另一個腎臟、一個肝臟共挽救了兩個人的生命,兩個眼角膜使兩名患者重獲光明。考慮到這個家庭的不幸,閆森生前就讀的聊城市文軒中學開展捐款活動,幾天募得31萬元。 然而,捐款的最終去向卻令人匪夷所思。5月28日,閆淑青的父親閆玉房突然收到一封文軒中學發來的快遞,被告知在分兩次給閆淑青支付6萬元治療費后,剩余25萬元善款全部被捐贈給聊城市慈善總會。 善款被轉捐后,文軒中學表示:“我們學校僅是善款的執行者,全體師生及全體家長才有權決定善款的用途。”該中學曾在當地報紙回應記者提問時稱,自己是“受害者”。 對于沸沸揚揚的“轉捐門”,北京盈科(濟南)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全國律師協會律師會員劉傳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捐款是無償的贈與行為,但這種贈與是有條件的,即用于閆淑青本人治病和家庭。在目的沒有達到、條件沒有達成的情況下,贈與不能撤銷。“學校的行為有問題,也是違法的。” 你認為學校可以“轉捐”去世學生的善款嗎?以此事為例,你認為“剩余”的善款如何使用更合理?《公益時報》與搜狐公益近日聯手推出的“益調查”——“中學‘轉捐’去世學生善款,你怎么看?”顯示,高達91.51%的網友認為學校不該“轉捐”去世學生的善款。 調查結果: 本次調查從7月19日10時許開始至7月22日10時許結束,共有1401位網友參與。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九成(91.51%)的網友認為學校不該“轉捐”去世學生的善款,他們覺得“捐款人是沖著閆森才捐的,轉不轉該由他們家說了算”;6.86%的網友認為可以轉捐,理由是“捐款已經幫到那個不幸家庭,用多余的錢去幫更多人沒啥不好”;1.65%的網友表示“說不清楚,我先不表態”。 為何當事的中學“轉捐”得理直氣壯?56.04%的網友認為是“學校對相關法規學習不夠,想當然地做事”;25.84%的網友認為是“社會組織和國家普法工作不到位”;10.85%的網友認為是“與去世學生的家庭前期溝通不足”;7.29%的網友認為是“學校出于好心”。 以此事為例,網友們認為“剩余”的善款如何使用更合理?72.32%的網友認為應“由受贈者支配”,善款可以“維持不幸家庭的生活開支”(36.55%)或者“用于生病親屬的后續治療”(35.77%);22.27%的網友覺得應該“保管者與受贈者商量決定”;只有5.43%的網友認為應“由保管者支配”。 (本報記者 李春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