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月20日,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螢火行動”項目在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正式啟動。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基于環保與扶貧助困、教育結合,開發適合環境保護公益特征的微公募項目,啟動“螢火行動”,通過清潔的太陽能資源為邊遠山區民眾送去福祉。 該項目的啟動標志著中環環境保護基金會在公眾募資方面邁出嘗試性的第一步。 搭建民眾參與環保平臺 太陽能“螢火光明袋”是“螢火行動”的核心內容,價值100元。包括一盞太陽能多功能便攜燈、一只環保書包、一本環保手冊、100分鐘環保課時培訓。此燈可持續使用兩年以上,解決偏遠無電區民眾的生活照明、山區孩子上學路途照明和災區應急照明需求,減少普通堿性電池使用回收難度大而對土壤的污染。同時為鄉村培養一批環保引導員與鄉村環保志愿者,促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該項目在2013年8月將首批為青海可可西里的10000戶游牧家庭和云、貴、川、陜等山區的10000名走讀學生送去2萬套“螢火光明袋”。 近年來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一直思考環保公益的方向,其中一個重要的轉變就是如何把環保與民生、教育、扶貧助困、人的健康結合。“螢火行動”是一次嘗試,重在為民眾搭建參與環保公益的平臺。活動聘請歌手尚雯婕擔任該項目的宣傳大使,通過音樂和新媒體,影響更多公眾參與。在項目啟動至8月底的兩個多月時間內,凡為螢火行動奉獻愛心的公眾,都有機會得到尚雯婕的邀請,出席在北京舉辦的3000人“尚雯婕公益音樂分享會”。 “螢火行動”是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近年來嘗試啟動的第一個微公益項目。“其實我們一直在考慮多少錢才是公眾捐款容易接受的門檻。受技術條件所限,以前便攜式太陽能多功能燈成本很高,現在技術不斷成熟,成本逐漸下降后,‘螢火光明袋’的價格控制在100元。”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秘書長李偉告訴記者。 另外,李偉坦承,“螢火光明袋”受到中國中國扶貧基金會的“愛心包裹”項目和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的“母親郵包”項目的啟發——這兩個都是面向公眾籌款的項目,一個包裹/郵包的價格最低的都在100元。“只要能解決我們所關注群體的實際困難,項目采用何種形式并不重要。”李偉說。李偉認為“螢火光明袋”不僅僅提供物品,而是與軟件的環保知識培訓結合在一起,“這也是這個項目的創新探索之處。” 據了解,這100元的“螢火光明袋”,基金會只收取8%的管理費,其余92%都用于服務對象。 千萬無電民眾渴望光明 “螢火行動”源自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在青海三江源和新疆喀什地區開展的“太陽能援助工程”。近三年來,環基會為那里的24個村43所學校安裝和派送價值達1800萬元的集中光伏發電、獨立分戶式及便攜式太陽能光伏發電設備,使2萬多人用上了電燈、看上了電視。 在和當地居民的接觸中,基金會發現,在我國西藏、青海、新疆等偏遠地區至今還有387萬的無電人口。在更為廣泛的山區鄉村調查中發現,就讀的5000萬鄉村學生中有近2500萬屬于走讀生。走讀學生散居在地域廣闊的山區,許多小學生需要步行很長時間的山路才能到校,部分學生甚至要步行2—3小時才能到校。2012年還有打著火把上學的孩子,而更多的是打著手電筒上學。 “鑒于無電民眾對光明的渴望,我們設計了‘螢火行動’,為人們參與公益提供平臺。”李偉告訴記者,究竟為當地居民提供何種形式的環保產品,基金會一直在不斷地探索。剛開始時,基金會為災后玉樹的一個村莊安裝了60盞太陽能路燈,路燈照亮了高原的夜空,被當地人親切地稱之為“小香港”。然而,在最初的驚喜過去后,基金會的工作人員發現,美麗的街燈只能亮在大街上,而當地居民的屋里依然黑暗一片,基金會下定決心:一定要想辦法將光明搬到屋里面。 “螢火光明袋”中的太陽能多功能便攜燈,既可以在山路上當手電筒用,也可以擺在課桌上當臺燈使用,還可以掛在房間里當照明燈。只要有太陽光,便攜燈便能持續發光。文創太陽能公司負責該產品的研發和技術支撐。“一個螢火蟲的光芒雖然很微弱,但如果數量多了,也會帶來驅散黑暗的光明。”李偉說。在談到對于基金會這個公眾籌款項目的籌款預期時,李偉很謹慎:“沒有預期,我們一直在摸索中,希望能夠不斷地對這個項目進行完善,做到公開、透明,見人見物見成效,并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和考量。” (徐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