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企業樂此不疲地高調大談CSR或者可持續發展戰略,或委派一位責任官,開發看似與企業有關無關的公益項目,外加一年一度的CSR報告,通過各種技術或模式節能減排、實現低碳環保,最后或是包裝或是通過公關途徑傳播——這似乎已經成為大多企業履行CSR和倡導可持續理念的固定公式和套路。我的疑問是,企業做了如此多卻未能從根本解決不可持續發展問題,污染依舊、水足跡繼續超標,憑何將以上程式化活動標榜為可持續發展? 首先,減少不可持續不等于可持續發展。無論是被加冕了任一綠色獎項還是被評為可持續發展優秀案例的企業常附以這樣的描述——某年至某年間,其單位產量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用水量及廢棄物量分別下降了百分之多少。這就表示他們真的在可持續發展嗎? 中石油上周剛剛發布了2012年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可隨后就出現了昆明PX事件;金光紙業獲獎無數,卻悄悄種下3000萬畝桉樹林(注:種植桉樹不但造成地下水位迅速下降而且可造成土地沙化)。 將經濟利益凌駕于環境和社區的利益之上,空談企業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是虛偽和自相矛盾的,在此基礎上的減排高效和節能用水最多算個“減少不可持續”,與可持續發展實屬大相徑庭。 其次,綠色包裝不等于可持續發展。CSR或是可持續發展本身不是公關和公益的代名詞,無論你是啟用大明星代言的可口可樂,還是喝著有點甜的農夫山泉,脫下綠色外衣后擺在消費者面前的是一樁樁“質量門”事件。隱藏在“綠色”產品背后的是消費者看不到的生產線、研發過程和設備配置,我們只是自愿選擇相信商家的布道罷了。 廣告和營銷手段的誤導使我們忽視了去挖掘產品真正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隱藏在產品身后的勞動量耗費產生的真正價值已被遺忘。 第三,個體行為不足以等于可持續健康發展。當我們翻閱一份份CSR報告,看著企業如何展現自己“創新科技”“企業公民”“責任治理”時,恍惚感覺這些能夠發布企業社會報告的企業已瞬間成了學習的榜樣和楷模。但果真如此嗎?曾經風光無限的CSR領袖們今天過得如何呢?尚德逃脫不了破產,諾基亞面臨倒閉。 可持續發展關乎到整個生態系統的健康,關系到其他公司、客戶、監管部門或是消費者。即便是企業個體的優秀也難以保證整個生態系統不發生故障;反之,企業個體的失敗也不足以使整個生態系統坍塌。此處強調的是可持續發展更需要從大處著眼,而不僅是企業本身的好壞。 這三點其實并不一定是所有企業故意而為之,但卻是我們在談論企業可持續發展容易落入的陷阱。這也并不等同于我否認企業圍繞可持續理念做出的成績,因為沒有他們的努力,整個系統也許已幾近崩潰。產品利潤固然重要,但是高利潤的道路上總是意味著將隱性的成本轉嫁到消費者或其他人;減少不可持續固然重要,但是它本身不會產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未能在根本上解決不可持續發展問題。 (公益邦創始人 周妮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