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政策利好 2012年,中國公益慈善事業利好政策不斷落地,社會組織發展得到更多支持。 這一年,黨的十八大勾畫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提出了創新社會管理,加快社會建設重在民生保障的新論斷,這給社會工作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同時,社會組織的發展也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 2012年11月26日,在衛生部3樓一間會議室,13位防治艾滋病民間組織負責人及患者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面對面溝通自己的困難與建議。北京市康眾衛生服務中心負責人王若濤坦率地說出自己的“困難”。他稱自己的組織在民政部注冊的性質是“民辦非企業單位”,雖然是非營利性組織,不用交所得稅,卻仍然要上交營業稅。 李克強立刻轉過頭,要求身旁的衛生部部長陳竺進行調查。他當場提議:財政部對民辦非營利非企業組織實行免稅政策,探索可以首先從防艾組織上“突破”。“這不僅關系到‘防艾’工作,也關系到我們怎樣利用社會力量辦好社會的事情,做好社會體制改革。” 在當天召開的國務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上李克強強調,用社會的力量辦好社會的事情,是推動社會體制改革、加強社會建設的必然要求。要創新財政投入方式,更多向社會購買服務,完善公益性組織的稅收減免政策,對參與公益活動多的大學生予以就業支持。“在防治艾滋病領域,社會組織的作用特殊、不可替代;而在很多其他領域,也同樣需要發揮好社會力量和社會組織作用。”李克強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