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上接05版) 政府雙購買 張強表示,在目前剛起步的階段,市里主要是通過社會建設專項資金購買崗位和項目的方式進行支持和指導,三年已經累計投入2000余萬元。 購買形式主要有三種:一是撥付啟動經費,新注冊成立的社工事務所可以得到5萬元的資金支持;二是對通過評審的社工事務所給予購買服務項目經費的支持;三是按照“一街一社工、一所一督導”原則,為每個社工事務所購買1個督導崗位,由相關高校、部分專業社會工作服務機構中理論水平高、實務能力強的專家擔任,對一線社工開展定期和持續的監督、指導;同時,為每個街道購買1個專業社工崗位,每年140個左右崗位購買名額分到各區縣,服務得到認可的事務所就可以承接崗位。北京市在2010-2012三年共購買570個專業社工崗位。 目前,大多數社工事務所的辦公場地由政府提供,市、區縣兩級社工委、社會辦通過多種渠道給予的經費支持,占到各事務所資金來源的99%以上。如朝陽區在市里崗位補貼的基礎上,對購買的每個專業社工崗位匹配區級購買資金2萬元,為每家社工事務所提供10萬至30萬不等的項目支持。 西城區社工委社工建設科科長、西城區社會工作者聯合會秘書長馮曉輝在接受《公益時報》記者采訪時說:“西城區通過社工聯合會,購買社工事務所的項目、所有專職社工崗位,提供專業培訓以及其他項目進展中的幫助,對社工事務所的支持可謂無微不至,無所不包。” 中華女子學院社會工作系的負責人矯楊向《公益時報》記者發表了她的看法:北京市推行的“一街一社工”,一個社工崗位每年補貼3萬元,扣除保險等之后拿到手的實在太少了,而在項目購買中,又不包含人員經費。“社會工作要靠人去完成,人員經費沒有保障,怎么去服務呢?”事實上,待遇低一直是社工人才流失的原因之一。 但是在購買主體方面,北京的社工事務所還沒有企業購買服務,政府購買也比較單一,主體還是社工委、社會辦運用社會建設資金購買,其他部門購買服務的還很少。 北京市委組織部、市委社會工委等部門聯合印發的《首都中長期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中,對社工事務所建設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下一步,北京市將加大在提高社工事務所自我“造血”能力、完善項目化運作機制、逐步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等方面的工作。 張強表示,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社工事務所應更加注重增強自身動員和整合各類社會資源的能力。社工委會在幫助社工事務所與其他政府部門建立聯系方面加強工作。如今年組織的北京市檢察院與社工事務所的座談,促成了兩者合作的青少年犯罪訴訟前調查項目,目前東城、朝陽、昌平等區縣已經開始了這個項目的試點。 探究制約因素 社工事務所的社會認知度低是購買主體單一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目前社工事務所初步發展階段,面臨的兩個主要問題就是低認知水平和低專業能力。 深入了解社工事務所實際工作的馮曉輝說,現在知道“社工”這個名詞的人還不多,社工事務所的認知度就更低了。還有很多人不清楚專業社工和義工、志愿者、社區工作者的區別,經常混淆。 西城區悅群社工事務所郭昊對《公益時報》記者說,低認知水平和低專業能力是互相影響的。現在做社工的這些人大多數從學校出來沒多久,專業能力、人生閱歷都還不夠。而社會對社工事務所認識不夠,社工發展的配套政策、社會資源也比較少,服務水平相對社工行業成熟的地區也是比較低的。只有社工自身服務水平提高了,才能提升社會對社工的認知和認可。這既需要政府增加支持,也需要社工事務所自身的努力。 馮曉輝分析,人才流失也導致部分社工事務所的服務水平難以提高。人員流動性大,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沒有很成熟的社工,事務所一直處在低能的狀態。 張強表示,北京市目前社工事務所數量不多,工作人員和服務范圍都比較有限,市級的社會工作聯合會也還未成立。市級層面出臺規范性文件的條件不太成熟,意義也不大。準備在明年出臺進一步規范社工事務所的文件。 各區縣在對社工事務所的管理指導方面有自己的探索,如西城區通過區社會建設專項資金,向事務所購買專業社工服務,依托西城區社會工作者聯合會,通過以會帶所的模式,加強對所屬社工事務所的項目管理,對項目的申請、管理、評估及資金使用等方面做出了具體規定。馮曉輝認為,以會帶所模式在本地社會工作中具有推廣意義,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聯合會更好地發揮扶持和引導作用,另外,也解決了社工事務所成立初期如何成長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