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上接07版) 這類以協會立項孵化出的機構已有十幾家,大部分以“樂”字來命名,上海樂群社工事務所就是其中一家,成立于2003年,也是國內第一家專業的社工機構。“這些由協會孵化或支持的‘樂’字輩兒社工事務所,都算是根正苗紅,保持了高度的職業性、專業性和規范性。”國云丹說。 后來浦東新區專門成立了浦東公益園,浦東區社工協會、社工事務所、社工服務機構及各類公益組織紛紛入駐,形成了“公益一條街”,“這樣大家抱團取暖,也產生了集聚效應和社會效應,走過的人都會停下看看。” 有了這批社工事務所的引領和公益園區孵化,一大批由個人、團體、專業社工成立的專業社工機構紛紛注冊成立,截止2011年,浦東社工協會的團體會員(包含社工事務所、社工相關機構、服務社等)已有38家。 專業社工機構的街道推進 “楊浦比浦東落后十年,由于歷史發展的原因,貧困人群多、老年人口多,那么面對如此大的服務需求,政府的人力和人均財力又不是很充足,這樣的矛盾怎么解決?我們就是要扶植社工機構和社會工作。”楊浦區民政局副局長王莉靜說。 因此楊浦區的社工組織扎根于街道,也是上海社工組織不同于其他地區發展的另一模式。 楊浦區的長青社工事務所與樂銀齡公益性社會組織孵化園、平涼路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等8家公益機構共同使用平涼路街道近千米的工作環境,街道出資在里面購置了十幾架電子鋼琴、老年歌舞隊活動設施,并且以購買服務的形式提供社工事務所的一部分行政費用,共同服務于街道轄區內的老年人。 “上海的街道或者鎮很強大,社會組織的發展可以直接進入街道,街道有足夠的空間、支持和資源,讓社工機構很好地發展,而社工機構自身的能力又和一個街道相匹配。”郭曉牧對《公益時報》記者說。 的確,一個中小型社工事務所的能力不足以覆蓋一個區,立足于居委又會因為太有局限性而很容易被誤認為是“居委會大媽”,而扎根于街道來發展匹配度就協調許多。“社工事務所以街道為單位,靈活性比較大,開展好了可以復制。有的街道可以有自己的經費購買服務,有的是合作捆綁在一起來做事情。”郭曉牧說。 目前,楊浦區共有專業社工機構13家,覆蓋社會救助、社區建設等14個領域,共有專職從事社會工作的人員311人。 據曾群介紹,2009年,上海市民政局出臺《關于加快本市專業社工機構培育的意見》,各個區縣根據自己的實際出臺了配套的相關實施辦法,其中包括提供場地或場地補貼、開辦補貼,有的降低注冊資金門檻,開通注冊綠色通道,也有培訓和督導計劃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