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王會賢 近期,蘭州市公益性崗位正因就業專項資金緊張面臨減員。據《蘭州晨報》報道,蘭州市部分區縣的綜治員、助老員等公益性崗位已經開始壓縮人員數量。據了解,僅七里河區今年就減少了300余個公益性崗位。 記者了解到,蘭州市目前公益性崗位就業人口1.8萬余人,只進不出,人數逐年增加,財政壓力也越來越大。蘭州市于2012年9月印發的《蘭州市公益性崗位管理暫行辦法》中規定:聘用人員勞動報酬不得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主要由政府發放的公益性崗位補貼和用人單位支付的工資構成。而公益性崗位多涉及社區平臺、社區服務、機關事務、公共治安和維護穩定等幾個大類,很少有企業類的公益性崗位,因此,絕大部分費用還是要由政府買單。 《蘭州市公益性崗位管理暫行辦法》還提出,就業困難人員在公益性崗位的工作時間一般不超過3年。希望通過合理流動,為新增就業困難群體提供崗位。但公益性崗位主要就業群體是“4050”人員,本身就因為年齡較大,又缺少專業技術而難以找到工作,這項規定對他們來說顯得不太實際。 公益性崗位最早自1997年在上海開始開發。2002年底,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工作的通知》精神,勞動保障部(注:2008年與人事部合并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等部門相繼出臺了下崗失業人員享受再就業扶持政策的一系列配套辦法。各省市的公益性崗位開發也大多在2003年前后展開。近10年來,各地公益性崗位開發為解決下崗失業人員、就業困難人員和困難群眾的再就業問題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在蘭州,這項工作正因為就業專項資金緊張而面臨困境。如何解決這類問題?其他城市又是怎樣做的呢?近日,寧波市江北區公布了一組數據,江北區已開發各類城鄉公益性崗位1800個,并規范管理程序。寧波市就業管理服務局的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公益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寧波市也是從2003開始設置公益性崗位,目前共8700個,每年在穩定的狀態下有所增加,崗位補貼約占就業專項資金的16.2%。在財政資金比較充足的情況下,寧波市公益性崗位工資按照當地工資最低標準的1.8倍發放,市和區(縣)兩級各承擔一半,以避免某一方面負擔過重。另外,“寧波市在街道設立了相關管理組織,對公益性管理崗位進行規范運作而不是只委托給用人單位,統一規范的招聘、管理和退出機制使公益性崗位可以良性循環。用工合同每年一簽,但是沒有年數的限制,只要工作表現良好,就可以一直做到退休。”上述負責人表示。 寧波市江北區就業科科長路勝君告訴《公益時報》記者,從公益性崗位轉入其他工作的人還為數不多,一方面是因為這些人大多年齡比較大、沒有特殊工作技能,另一方面因為公益性崗位大多就在家門口,更方便照顧家人,也能在服務中體現自身的價值。 在蘭州,已經開始進行減員的七里河區西街社區工作人員告訴《公益時報》記者,目前還沒有接到新的通知。另據蘭州市政府網站消息,蘭州市于11月5日召開了全市就業創業工作暨表彰大會,市政府授予市財政局社會保障處等11家單位“全市就業先進工作單位”稱號。為全面做好就業創業工作,將2013年確定為“就業創業促進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