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
■ 本報記者 閆冰 白色和橘色的主調,簡潔時尚的辦公設施,午后明媚的陽光透過落地窗灑進“零圍墻”的開放式工作環境…… 11月1日,位于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二層的新工場協力中心(以下簡稱“新工場”),正式迎接第一批入駐它的NGO。這一派頗具當下流行元素、帶著小清新格調的工作環境,以低廉的價格向所有懷揣著公益夢想的創業者們開放。 創造附加值 “就算是總干事也沒有辦公室啊。”新工場協力中心總干事賀永強這樣調侃了自己。新工場的辦公環境為完全開放式的,幾個工作人員將自己定位為服務人員,為NGO的需求提供幫助,所以辦公室和整體環境融為一體,沒有設置門也就無需敲門了。 這樣的細節還有很多:將陽面都用作會議室這樣的公共區域;白色和橘色搭配更加溫暖明快;大家成立共同公約用于入駐者們的自我管理和互相約束。“我們的logo也是區別于傳統的概念,有許多小人圖形但沒有固定形態,可以任意組合,但是每個小人都一樣,寓意著平等和協力。”賀永強一一細數。 這些小細節也被入駐的公益創業者們看在眼里,他們對此的評價是“很貼心”。但是這一切并不是免費的。 “收費是為了引起思考,他們會想自己是不是真正需要。”賀永強對《公益時報》記者解釋說。新工場成立之初的調研走訪中,發現有一些孵化型NGO也提供免費的辦公場所,但是空置率相當高,原因就在于辦公場所并不是每個初創時期的NGO所必需的,所以象征性地收取費用是為了避免因為免費而引起的資源浪費。在綜合了北京地區普通民租房的價格后,新工場的辦公地使用費定為每個公位每月600元。 綠孩子兒童閱讀研究中心是第一批入駐的十家NGO之一,從09年創辦開始,仍處于事業起步期的他們一直因為房租等問題沒有專門的辦公地點,工作人員的討論會經常在各個咖啡館里,負責人李玲覺得“花很多錢在辦公環境上實在不值得”。 現在,他們在新工場里租了兩個公位,除了免費的用電、上網、飲用水等,她更看重的是這里的平臺,“很多NGO聚在這里,可以交流溝通大家在做什么,可以尋求更多的幫助和合作,這是寶貴的學習機會,所以這里帶給綠孩子這種草根NGO的附加值非常高,遠高于一個月的租金。”李玲如是說。 “協力”不等于“孵化” 早在2006年,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就開始陸陸續續支持一些民間的草根公益組織,但彼時,他們所做的更多是財務托管也就是專項基金,像“愛心衣櫥”項目等。 2008年以來,隨著社會創新的熱情越來越高漲,青基會內部想給更多的公益創業企業在提供專項基金這樣的服務之上,開啟一種新的支持模式。 于是,新工場應運而生,并且明確定位為“協力”而非“孵化”。 “比如說網上有人有個很好的主意想實現,但是他并不是一個成熟的組織,那么他可以找到我們,通過我們的新浪微公益平臺或者其他的方式幫助他們籌款,并把錢放在我們這里監管。但是這個有別于以往的專項基金,對于草根公益來說沒有公募基金會愿意為他成立一個專項基金,但是在新工場可以成立一個項目,效果好的話可能就成長起來了。”賀永強說。 比如張立剛和薛蠻子發起的救助白血病的項目,名人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公益組織北京新陽光慈善基金會利用自身專業的白血病救助能力和資源,而青基會幫助他們實現籌款的合法性和監管,“多方資源優勢互補后,這件事兒就攢起來了。”這也是新工場“協力”之一。 對于“孵化”的概念,李玲有這樣的見解,“首先是孵化機構需要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解決的需求定位是不是清晰,第二是否又能力來解決這些需求,第三有能力的話有沒有更多的配套資源來供你使用。” “其實之前有很多公益組織孵化器找到我,但是我并不在意這個組織是不是給我一個月的薪水或者提供免費的場地,新工場這邊能給我們帶來助力和平臺是我最看重的。”李玲說。 社會創新生態圈 “協力”的體現之二,在于實體的辦公服務對入駐公益組織性質也提出要求——定位為針對青少年服務類的NGO。“我們選擇合作者的時候,希望和青基會的使命、價值觀、服務對象都是基本一致或相近的,這樣我們能提供的不僅僅是一個辦公地點。”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秘書長涂猛說。 這樣設計的好處便是和青基會現有的資源網絡實現對接,他們自身之間也可以形成一個資源共享的網絡,也更像一個青少年公益創新領域的小生態圈。 “試想如果當時定位非常分散,只要是公益領域的都可以進來,他們之間的關聯性就下降了,對于養老類型的組織我們能提供的可能只有地方了,青基會的資源他們也不能共享。”涂猛補充說。 這樣合作就不局限于在這個辦公空間以內,公益組織之間就在發生著化學反應。 李玲正在考慮怎么把自己做的事兒與同在一個辦公區域的“我可飛”青年成長服務中心聯結在一起:“我可飛”致力于為北京青年(尤其是社會工作者)提供學業發展和職業能力建設,但是“綠孩子”想“職業”這個概念是不是可以從孩子童年時候就培養起來。 Inspiring NPO(新創意)則是一個支持型的社會企業,它提出的理念是為非營利組織或企業提供市場營銷、公關、形象定位等一系列咨詢和服務。“我們開始借了朋友的地方,但是總覺得不是很方便,坦白講,我們區別于商業機構的最大優勢,就是我們是專做公益領域的咨詢,所以在這里可以更好地和業界有一個交流,這個很重要。”創始人戴亞楠對《公益時報》記者說。 “他們之間就會有一些交叉的志愿服務,哪怕有的NGO特別擅長做PPT,那它就可以選一個志愿服務的時間給大家講講怎么做PPT。這也是我們設立這樣的辦公室的初衷之一,因為每家公益組織都有他的優勢,也有自己的資源。”賀永強說。 專業需要細分 剛開始,新工場對于入駐NGO提出的要求之一,是保證兩個全職員工,經過篩選,第一批入駐率達到了30%。很多社會創新領域的NGO都是青年人兼職在做,像“小題大做微公益”網站、“ABC美好社會咨詢社”等都曾經提出了申請,為此新工場將第二輪招募的申請條件下調為一個全職工作人員,并且在辦公場所中特意留出一片區域可以按小時計費,希望年底之前入駐率能達到80%。 “我們就是想讓那些并不是全職工作的公益人或者一切對公益感興趣的人,可以以很低的門檻和代價就走進一個圈子,交互資源、學習成長,甚至是完成一個夢想。”賀永強說。 而對于新工場本身的定位,用青基會秘書長涂猛的話說就是“目標清晰”,是一個支持型的組織,并且可以細分到青少年類的支持型組織。“通過對他們的支持和服務能夠推進公益領域的市場細分,通過市場的不斷細分,我們能夠提供的服務也會更專業、更具有針對性,而最終達到提高草根NGO的能力這個核心目的。”涂猛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