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第20屆大會決定從1981年起,把每年的10月16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創建紀念日)定為世界糧食日,旨在促進人們重視糧食生產,鼓勵發展中國家開展經濟和技術合作,增強公眾對于世界饑餓問題的了解,促進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讓技術等。每年世界糧食日,包括糧農組織在內的國際機構、各國政府及民間組織都會開展各種宣傳與紀念活動。 世界糧食的生產、分配和銷售是一個全球性的社會經濟問題。聯合國糧農組織自成立以來,在促進各國農業發展,如開發土地、協調糧食發展計劃和培訓技術人員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上周,糧農組織公布了最新的世界饑餓人口數字,盡管與20年前相比,世界饑餓人口總數減少了1.32億,發展中國家的饑餓人口比例從23.2%降低到14.9%,但全世界饑餓人口數量仍達9.25億,其中70%生活在農村地區,糧食問題依然十分嚴峻。 除在全球范圍內開展緊急和長期的糧食救濟工作外,糧農組織還在每年的世界糧食日前夕發布《世界糧食不安全狀況》報告,使人們提高對全球饑餓問題的認識,探討引起饑餓和營養不良的主要原因,并監測在實現1996年世界糧食首腦會議和千年首腦會議確定的減少饑餓目標方面所取得的進展。 除了前述的饑餓人口數字統計外,今年的報告還指出,在2015年前將發展中國家營養不良發生率降低一半的“千年發展目標”完全有望實現。紀念報告中值得關注的建議有以下幾點:為使經濟增長能起到加強最需要幫助人群的營養狀況,就必須讓貧困人口參與增長進程,并從中獲益;經濟增長與農業增長都應“注重營養”;社會保護對于加快減輕貧困十分關鍵;要想加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