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1999年我國邁入人口老齡型社會以來,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專家預計2050年前后,將達到4.8億左右,超過總人口的三分之一,成為世界上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也就是說,老年人口將從現在9個人中有一個發展到3個人中就有一個。 2012年6月,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官員表示,“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均壽命的不斷延長,相應推遲退休年齡,應該說是一種必然趨勢”。一石激起千層浪,一場關于“延遲退休”的大討論迅速波及了社會廣眾,這場大討論的背后,是已經日益凸顯的各種養老問題,以及每一個中國人對自己老年生活的擔憂。事實上,社會養老保險體系是社會保障制度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一個與全社會各個方面有密切聯系的復雜系統,然而時至今日,養老保險體系已不足以支持整個社會的老去速度。 但是延遲退休,是否能救贖早已虧空的養老基金? 人社部在7月25日上午召開新聞發布會,新聞發言人尹成基表示,我國延遲退休年齡將借鑒國外經驗,擬對不同群體采取差別措施,并以“小步慢走”的方式實施。以此來回應社會的強烈反響。 而另外一則重要的《意見》也在7月面世——民政部發布《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養老服務領域的實施意見》。根據《意見》,國家將支持民間資本拓展居家養老服務內容,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精神慰藉、康復護理等多方面服務,民間資本舉辦養老機構或服務設施將被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年度土地利用計劃,并將合理安排用地需求將加大對民間資本進入養老服務領域的資金支持。 《意見》無疑對于社會化的養老服務產業是一個重大利好,不過,好的政策背后,仍需要背后一系列配套體系的建立健全,如醫療、地產、生活配套服務。關于養老的話題探討,實際上更是一場體制創新、模式探索與社會土壤改良的探索。 國家和政府的努力持續進行,早在“十一五”規劃期間,國家發改委將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的“愛心護理工程”項目納入規劃,積極協調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各級政府推動相關項目的建設規劃的編制和立項工作,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而近日北京市宣布,將出臺養老服務機構的準入標準,同時下半年還將對養老規劃展開調研,同時,北京市社會辦也透露,未來政府出資購買社會服務的范圍將擴容,其中年內計劃推出的5000萬投資項目即將公布。 通過政府出資購買社會服務、補充養老服務不足已經在北京試行兩年,這就是外界熟知的養老助殘券,這也不得不說是一次體制和模式的創新。 而作為北京市政府出資購買服務的范本,養老券的使用效率卻漸漸偏離最初預想,絕大多數使用在了購買食品和日用品這種簡單初級的消費,使用規則和種種約束也令不少老人困惑。在監督管理方面,北京市審計局局長李穎津在北京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四次會議作報告時直言不諱地指出,經審計發現,養老券領用、發放、回收登記記錄不全,部分區縣管理機構未建賬建檔,養老券登記、發放無明細記錄等問題。 國家層面的推動仍在繼續,9月14日上午,民政部部長李立國與國家開發銀行董事長陳元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見證雙方簽署《支持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合作協議》,民政部和國家開發銀行將利用各自的資源和金融優勢,聯手推進國家“十二五”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 我們欣喜地看到,作為養老問題的重要補充,公益組織和民間力量已經開始登場。中國最大的社會化養老服務示范工程——“愛晚工程”正在全國各地漸次鋪開。這項由中國社會工作協會、世紀愛晚投資有限公司兩大實施主體共筑、國家開發銀行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工程,正在逐漸形成包括:愛晚中心、愛晚論壇、愛晚信息中心、愛晚網絡、愛晚行動、愛晚志愿者和愛晚專項基金等協調互動的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也是一項社會公共事業品牌化、創造經營性社會的成功范例。 紅十字基金會旗下的“新型社會養老模式”曜陽養老項目已在江蘇、浙江、北京建成3處;2011年4月,民間組織北京樂齡老年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在石景山廣寧街道成立了樂齡日間照料中心…… 這其中,也有個人的力量加入。2012年6月,河南的一家養老院開張,這家養老院是個人出資、花光積蓄蓋起的公益養老院——這種“雷鋒式”的做法并不被大多數人理解。 遺憾的是,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老年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我國服務于老年人的公益組織數量很少,民間養老的諸多難題依然待解。 (閆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