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九月的大同,秋高氣爽、景色宜人、碩果飄香。在這個美好的季節里,由中華環保基金會主辦的“綠色轉型背景下環境保護新道路”暨“2012中華寶鋼環境獎獲獎者經驗交流會”在大同舉行。大同是第七屆中華寶鋼環境獎城鎮環境類獲獎單位。 來自全國各地的歷屆中華環境獎的獲獎代表、社會各界關心環保的有識之士等200余人齊聚大同古城,共同探討綠色轉型背景下的環境保護問題,探討“十二五”期間中國環境保護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理事長曲格平、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王玉慶、國家環境保護部規劃財務司副司長郭臻先、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文華,大同市委書記豐立祥、市委副書記市長耿彥波、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梁鳳書、市政協主席馬福山等出席會議。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山西代表處主任杜培仁主持會議,副市長郜向華等發表了主題演講。 曲格平表示:齊聚在這座古城大同,一起探索綠色轉型背景下的環境保護問題,探討十二五期間中國環境保護的新方法和新思路,這對我國環境保護事業是一個良好的促進,也是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以跨越轉型新成績迎接十八大勝利召開”的講話精神。 推廣環保經驗 “環境問題是一把雙刃劍,控制好了,能為經濟、民生、發展等多類問題的解決提供條件和依托,控制不好,可能會拖社會進步和國家發展的后腿。能否保護好環境,怎樣管理好環境,正是我們在本次大會上需要探討的重點。”曲格平在交流會上說。 據了解,這是第四次舉辦“中華寶鋼環境獎獲獎者經驗交流會”。前三次舉辦的交流會活動都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不僅擴大了“中華寶鋼環境獎”的社會影響力,而且將獲獎者的經驗、成果推廣開來,使得設立獎項的宗旨得到更廣泛的傳播。隨著獲獎者隊伍的不斷壯大,經驗交流會的內容也在逐年豐富、不斷深入。 “中華寶鋼環境獎的這些典型的、成功的經驗和案例,對于各地、各類型企業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綠色轉型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全國政協人資環委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王玉慶對于交流會的召開充滿期待。 “中華寶鋼環境獎”是2009年年底中央清理評比達標表彰活動中被保留的獎項之一,也是我國環境保護領域最高的社會性獎勵,它的專業性和先進性已經被廣泛認可。截止到今年,中華寶鋼環境獎已經成功評選出七屆,共表彰了145個有著先進事跡的單位和個人。今年第七屆中華寶鋼環境獎評選出了25個獲獎單位和個人。 “在評選過程中,我們的組委會、評委會委員們看到申報者的事跡后有欣喜也有思考。欣喜的是有千千萬萬環保人在不同的崗位上為環保事業無私奉獻與付出著,而思考的是我們怎樣才能讓這些優秀的經驗和做法盡可能被更多的人了解和學習到。”曲格平介紹了舉辦“中華寶鋼環境獎獲獎者經驗交流會”的初衷。 曲格平表示,希望大家能夠把在日常工作中積累的環保經驗,發現的環保典型,以及對于未來環保工作的思考與在座的朋友們一起分享、探討,讓每一個評選出的中華寶鋼環境獎獲獎者,在成為楷模的同時,帶動身邊更多的人以一種積極、正確、持久的心態和方式參與到環境保護隊伍中來,為環境保護做出自己的努力,奉獻自己的力量,促使整個社會形成良好的環境保護氛圍。 “本次經驗交流會的主題是‘探索綠色轉型背景下的環境保護新道路’,緊扣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的精神,契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的主題,是件很有意義的事。”王玉慶說。 大同的綠色崛起 “‘綠色轉型背景下環境保護新道路’暨‘2012中華寶鋼環境獎獲獎者經驗交流會’在大同召開,這對大同是一件值得慶幸和驕傲的事情。”大同市人民政府市長耿彥波表示。 “獲得中華寶鋼環境獎,這在大同的發展史上是一件可喜可賀的大事,因為我們過去的基礎是‘煤都’,給人的感覺是‘黑色’的城市。”耿彥波介紹:大同曾是全國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一,1997年全國的煤炭訂貨會在大同召開時,我們的省長,時任大同礦務局局長的王君同志就講過一個故事,“來到大同府,一天四兩土,上午不夠下午補”。可以感受那時我們的環境是非常嚴峻的,環境問題是個非常大的問題。 “近年來,大同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文化牌、走特色路、創特色城、建生態區’的基本發展理念。”耿彥波詳細介紹:“打文化牌”,大同有三張牌,即世界文化遺產云岡石窟、1982年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也就是大同古城)、國家名勝風景區北岳恒山;“走轉型路”就是裝備制造、醫藥、煤化工、煤炭清潔能源、多晶硅太陽能等清潔產業創新路;“創特色城”,遵循梁思成先生的思路,按照“一軸雙城,古今兼顧,新舊兩利”的特色,將國務院命名的3.28平方公里古城完整保護起來,目前東、南、北三面城墻已經完工,西城墻有望明年全部修復,總長7.2公里,古城面積加上綠化帶,保護總面積是5平方公里。“一軸雙城”以御河為軸線,以西是古城,以東是新區。在城市這個大容器里包含著古代和現代兩大景觀,兩者構成強烈的對比和反思,以此形成大同的文化張力和特色,這是大同特色化的城市道路。 “建生態區”,提出“四化”,把綠化和環境視為城市生存的底線,發展的底線,城市的生命線和第一張品牌:一是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將工業園區全部規劃布局到距離城市十到二十公里,形成集中發展、集蓄發展、集成發展,把生態體系由輔要變為主要,御東新區40平方公里中有15平方公里是綠地,其中文瀛湖占一萬畝,通過整個生態體系的優化成為宜居、利居、樂居的園林城市。二是綠化錦繡大地,近年新增綠化面積10萬畝,形成了大片的綠化生態體系。三是凈化生態體系,治理水、氣、粉塵、垃圾污染,實現集中供熱、民用燃氣、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四個全覆蓋”,市區小高爐全部拔掉,改成了熱電聯產集中供熱,新增污水管線300多公里,污水進入東郊、西郊和趙家小村污水處理廠,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建成了符合國際最高標準的垃圾發電廠,現在又在建餐廚垃圾處理廠,上千畝粉煤灰場也建成了森林公園。四是美化生態體系,注重綠化美學和規劃建設,由世界知名大師設計,國內知名園藝單位施工,使建筑和綠化都成為城市的風景線。 王玉慶認為,大同市作為山西省第二大城市,同時也是第七屆中華寶鋼環境獎城鎮環境類獲獎單位,多年來在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環保工作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由一個曾經是資源型的重污染城市,轉變成為今天的綠色崛起城市,摸索出了一條富有特色的環保道路。 “大同作為資源型城市,轉型任重道遠,這次會議的召開是對大同的激勵、鞭策。我們一定要在國家環保部和山西省的支持下,在中華環保基金會的關注下,學習先進省市經驗,把大同的環境治理得更好,成為國家級生態城市和園林城市,使生態成為最亮的品牌。”耿彥波強調。 (徐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