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張木蘭 ■基金會籌款調查(二) 捐贈額是公益慈善事業發展最直觀的指標之一,對于基金會而言亦如此。歷經2011年的風雨洗禮,慈善勸募遭遇挑戰。如今,各大基金會2012年上半年的“成績單”已陸續出爐,它們的籌款情況究竟如何?原因何在?其背后又是怎樣的公益慈善發展景象? 收入減少 8月30日,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以下簡稱友成基金會)邀請數家媒體,就9月末即將召開的第二屆“新公益嘉年華”暨首屆“中國社會創新論壇”進行溝通。據了解,此次論壇將探索城鄉社區發展新模式和相關社會議題的解決方案,目的是推動各級地方政府部門、各類社會公益組織以及企業創立新的伙伴互動形式。 與此同時進行的,還將有友成基金會成立五周年的答謝會。在媒體溝通會上,記者了解到,雖然該活動籌備已久,但活動經費仍在募集中。友成基金會副秘書長宋波對此并不回避,稱經濟狀況欠佳給基金會募捐帶來不利影響。 宋波告訴記者,2012年初,友成基金會的計劃募款數額為五千萬,但2012年上半年,基金會的捐贈收入僅為一千萬,“其中還包括物資折合人民幣的金額”。 他坦言,依照目前的情況來看,完成年初的募款計劃非常困難。“很多理事單位的經營狀況都不良好,自然會壓縮對基金會的支持。”宋波告訴記者,以此次活動為例,原本計劃捐贈200萬的某經營地產的理事單位,最后僅僅捐贈了20萬。 友成基金會于2007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成立,是國內首家由兩岸三地著名企業家發起,以扶貧開發等公益事業為主要目的的非公募基金會。而未來,“新公益倡導”則將變成友成基金會的重點工作部分。 實際上,面臨募款壓力的不僅友成基金會一家。在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由企業家發起的、以企業作為主要募款對象的非公募基金會都面臨著不同程度的經濟問題。 萬通公益基金會(以下簡稱萬通基金會)秘書長李勁也在近日表示,由于經濟下滑,企業利潤變少,給基金會帶來募款壓力,一直以“獨立”為口號的萬通基金會也將向企業回歸。 根據萬通基金會成立之初,萬通董事會通過的“決定萬通地產稅后利潤的0.5%,加上萬通實業稅后利潤的1%,每年滾動投入到基金會”的決議,2012年,萬通基金會的固定捐贈收入按此計算僅為250萬。 “馮先生個人又捐了200萬給基金會,就是450萬。”李勁告訴記者,450萬——就是萬通基金會2012年到目前為止的所有捐贈收入。 狀況不堪 實際上,經濟危機對企業基金會的影響早從2011年起就已經顯露端倪。 記者在友成基金會2011年年度報告中發現,基金會年初資產合計約19931萬元,截至2011年底,友成基金會的資本總額約為18637萬元。 2011年一年,友成基金會的捐贈收入為4012萬元,投資收入為-1235萬元,本年度的公益事業支出為3290萬元。也就是說,在投資虧損的背景下,友成基金會2011年就已經入不敷出。 宋波告訴記者,去年基金會投資虧損了一千多萬,主要是在股票的二級市場上投資虧損,大約虧損了百分之十幾。 雖然捐贈,投資又不能緩解現狀,但宋波表示,這并不會對當下進行的公益項目產生影響。“拿這次的論壇來說,實際上在兩年前就已經著手計劃,活動整體預算在200萬左右,機構針對這個活動進行了單獨的募款。”宋波說,雖然少數企業減少了對活動的支持計劃,但由于與政府合作,提供部分場地,也節約了不少預算。目前,針對該活動,基金會已經為論壇籌到大約70萬元。(下轉0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