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張雪弢 張佳是北京化工大學剛剛畢業的博士生,就在這個周末她剛剛搞定了租房問題。說到這幾天大熱的話題新“24孝”行動標準她一臉愧疚,“因為不是北京人,父母都在老家,很多事即使想做也是心有余力不足啊。別說給父母零用錢了,連房租都是父母親情贊助的。” 跟張佳不同,國企工作的吳穎是地道的北京姑娘,并且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是她也認為新“24孝”行動標準做起來不那么容易。 “就拿給父母做飯來說,因為工作地點離家遠,午飯都是在單位解決,晚上下班到家都七八點鐘了,父母早已把飯做好等著我了,哪輪得到我做飯呢?周末加班是常有的事,即使放假父母也舍不得讓閨女干活兒啊。好在在父母身邊,還能多陪陪他們。”吳穎說。 新“24孝”行動標準——這場網絡與生活中全民參與的話題討論源自一場發布會。 8月13日,全國婦聯老齡工作協調辦、全國老齡辦、全國心系系列活動組委會共同發布了新版“24孝”行動標準。 在當天發布會上,全國老齡辦副主任吳玉韶表示,新“24孝”行動標準與舊“24孝”形成對比,就是想告訴大家,時代的腳步在不斷向前邁進,“我們對‘孝’文化的理解,既要傳承又要有創新”。 新版標準重在行為勸導 與傳統的“24孝”相比,此次出爐的新“24孝”更簡潔易懂,朗朗上口;不僅包括“教父母學會上網”、“為父母購買合適的保險”等與現代生活緊密結合的行動準則,還包括“支持單身父母再婚”、“仔細聆聽父母的往事”等觀念突破和對老年人的心理關懷。 面對新“24孝”,人們充滿向往,但也有無奈。在外漂泊的不免感嘆:離家千里,有孝不能盡。如果細細梳理新“24孝”的條目,不難發現,其中一大半都要求一個基本前提:有時間、有機會與父母在一起。 有網友表示,無論舊“24孝”故事,還是新“24孝”標準,都不是要用強制力去踐行的法律條文,所能羅列的內容也并非要求每個人都要逐條做到;其深層價值在于背后的行為導向功能,旨在為年輕一代提供指引。所以,不要糾纏于“24孝”標準是否科學、是否有操作性、是否需要強制力保障,而是要找回孝的文化根源,找回用心孝敬老人的自己的方式。 也有評論指出,倡行新“24孝”,迫切需要在制度支撐上為尊老孝親創造更寬松的環境。讓戶籍制度改革更有利于家人在一起,讓“探親假”從紙上權利化為現實福利,讓勞動者的休息權不再為加班加點讓路,讓養老體系和公共服務更有保障力。這樣,子女們回家的腳步就會更加主動從容,充滿天倫之樂的笑聲才會遍布社會各個角落。 找到自己盡孝的最佳方式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寸草心敬老志愿者聯盟主席劉紅塵認為,新版“24孝”倡導子女行孝時應該做的24件事,以“建議”、“希望”為主,是當前社會環境下盡孝困難、人性冷漠等大環境下的無奈之舉,也是積極引導老齡化的應對之策。無論“舊故事”,還是“新標準”,都是告訴人們要及時行孝,不要忘記生養我們的父母,因為真正的孝是發自內心的,并落實在行動上。新舊“24孝”,都不能全部涵蓋孝的方式。每個人都能根據自己和老人的實際情況,找到自己盡孝的最佳方式。至于“24孝”標準科學與否、是否有操作性等等并不重要,因為它的目的是倡導積極踐行孝道文化,讓天下老人更幸福。 “另外,孝還有一層意義,現代社會,忠孝往往不能兩全。對父母、對老人的孝,是一種孝;服務社會、報效國家、事業有成,也是一種孝。”劉紅塵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