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張逢 2012年7月19日下午,兩輛架滿鐵籠,滿載超過五百只狗的大貨車停在京哈高速的盧龍服務區,被來自天津、唐山兩地的流浪動物救助站的志愿者攔下。一時間,狗販、志愿者與前來調查情況的檢察人員僵持不下,甚至一度有兩名女志愿者躺在了貨車前面阻攔其繼續前行。 幾乎與此同時微博上也吵得沸沸揚揚,各種聲音頻現——有呼吁其他志愿者前來支援阻攔運狗貨車的,有聲援救狗的,也有對此事持質疑態度的。 據稱,監管部門對貨車和車上的狗進行了相關的檢查,并表示證件齊全、免疫合格,予以放行。而志愿者們則在網絡上宣稱,部分狗表現出犬瘟癥狀,不應被販賣,而是需要被救助,貨車走后,他們仍不放棄通過網絡動員試圖繼續追趕和攔截。不過,志愿者最終也并沒能阻止貨車將狗運往吉林。 “高速路救狗”并非首演。去年4月,在同一條高速路張家灣路段就曾發生過類似的一幕,當時是以志愿者用奔馳攔下運狗車,并花巨資買下狗只而結束。 一方面是城市化進程中各種消費需求日益膨脹,一方面是鋼筋水泥叢林中日益孤獨人心對于寵物多帶來的情感慰藉的需求,正是這兩種急劇膨脹的需求在某種特殊環境下發生了碰撞,才會有了一再上演的類似事件。這背后凸顯著人、小動物、城市三者之間正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微妙關系。 滿地狗屎的社區道路,曾得萬千寵愛卻又慘遭遺棄的流浪貓狗,繁華地段秘密圈養的大型犬只,迅速繁殖的流浪貓,淘金客熱捧的寵物經濟,更多的販賣與更多的遺棄……諸多與人和動物直接相關的命題在城市中凸顯,在人與小動物、寵物與城市之間,形成了一條脆弱的、關乎生存與責任的鏈條。 通州狗市 上百位商戶組成的龐大交易市場,成為這座城市寵物交易的一個起始點,同時也成為人們養育、繁殖、贈送、拋棄寵物,城市接納、救助、處理流浪動物以及各類機構協助安置陪伴動物的循環鏈條的起始點之一。 周末清早的北京通州狗市熱鬧非凡,人頭攢動。叫賣聲、狗吠聲、詢問聲、討價還價聲交錯著,共同組成了這個北京最著名的貓犬交易市場的獨特景觀。幾十家固定店鋪、幾十家游商的展示車架,外加上門外隨時可能出現的數量不定的臨時攤販構成了這個北京有名的市場。 “我想買一只小狗送給我媽媽,跟她做個伴兒。”來到這里挑選寵物的程小姐對記者說。大部分人抱著這樣的想法來到狗市挑選寵物,每天都會有不少貓和狗被顧客領回家,開始新的生活。 走著走著,記者看到一家游商的展示車前圍著幾個人在爭吵,原來,一對夫婦買回家的小狗被查出帶有病菌,于是拿回來理論。“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你們會怎么處理染病的小狗?”記者詢問攤主,據悉,救治這樣感染了傳染病的小狗,需要花費不少的醫療費用。“扔掉就行了。”攤主答道。 固定商鋪里售賣的寵物,接受著相對良好的待遇,干凈、健康,銷路也非常好。而游商手上的小貓小狗則境遇遠不如前者,價格便宜但健康狀況參差不齊。“賣不出去一般就扔掉或者兜售給城里的寵物商店。”一位游商說道。被扔掉的小狗,從這里開始變成了流浪狗,其中大部分都無法擺脫死亡的命運。 “不負責任的買賣行為,會造成貓狗的過度繁殖,從而促使丟棄行為的產生。而很多人以為能夠擔負起責任的寵物購買行為,在日后的養育過程中卻發生著意想不到的變化。”一位從事流浪動物保護工作的志愿者說道。 養育與遺棄 對待寵物的態度是一種社會責任的體現。 “現代的寵物貓和狗都是因為家庭飼養的需求而出現的,它們和野生動物有著天生的不同。”很多飼養寵物的人都持有這樣的觀點。“養育寵物是一輩子的事情,不能圖一時的開心,你是否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在不少人心里冒出養貓或者養狗的念頭時,都會受到這樣的詢問。 “養育寵物和養育孩子并沒有太大的差別,隨著流浪動物數量的愈發增加,寵物的飼養已經不再是個人選擇的問題,它更成為了一種社會責任的體現。”網絡知名的流浪動物救助組織“好狗好貓流浪狗義工團”里負責宣傳工作的林女士對記者講道。養育觀念的進化已經成為很多救助組織宣傳的重點。如何負責任的陪伴自己的寵物、怎么面對患上疾病的寵物、如何避免不當的繁殖、是否應該及時對寵物絕育、怎樣在飼養寵物的同時做到對環境衛生的保護等等問題,都是不少養寵家庭不甚了解但又應該了解的事情。 “飼養不當、疾病與繁殖往往是家庭遺棄寵物的幾個主要原因,為此,及時的絕育以及疾病的預防必須得到認可。”一位寵物醫院的醫生對記者講道。 “絕育”是目前得到普遍認可的避免寵物過度繁殖從而被遺棄的方式之一。“然而并不廣為人知的絕育對于寵物們的好處在于,年老的寵物貓狗大多數會受到生殖系統疾病的困擾,絕育則能夠幫助它們免除未來的病痛,更是真正對它們好的做法之一。”林小姐介紹說。 尷尬的民間救助者 由于嚴重腎病提前退休的王莉萍與患有“網球肘”的愛人為了流浪動物們改變了自己原本的生活。“雖然我們的能力有限,但如果不做這樣的事情,這些動物們面臨的就不僅僅是流浪和傷病,而是死亡。” 在北京有一位非常著名的“王阿姨”,只要提起她的名字,就會和“公益”、“救助”、“流浪動物”掛上鉤。這位王阿姨全名叫做王莉萍,是北京眾多流浪動物救助站創建者當中最為著名的一位。年逾55歲的她是中信公司的退休職工,與愛人一起自愿從事流浪動物救助活動已經有十幾年時間。從一開始在城里樓房少量地收養流浪狗,到現在在農村租下一畝地蓋成小院收養將近200只流浪貓狗,王莉萍的救助行為受到了不少人的關注。 “我從小就喜歡小動物,也養過許多小動物,但是卻沒有養過狗。”王莉萍說,“記得我收養第一只流浪狗是在1999年,它是一只非常乖巧的小京巴,我給它起名叫嚕嚕。嚕嚕是我的哥哥從天津撿到的流浪狗,哥哥把它給我的時候說這只狗非常仁義,你好好養吧。之前我沒有養過小狗,養了嚕嚕我才知道,天下還有這么好的動物!它看到我們快樂的時候會跟著一起搖尾巴,我們憂愁的時候它會靜靜地趴在身邊,我們傷心的時候它居然會一起掉淚……就這樣,嚕嚕陪伴在我們身邊已經10年。”而后,一只又一只流浪狗被親戚朋友送到家里。 隨著流浪狗的數量不斷增加,給她的生活帶來了樂趣,但也增添了本不富裕的家庭非常重的負擔。為了給它們足夠的活動空間,王莉萍和愛人賣掉了城里的房子,搬到農村租住的小院,建起了狗舍,并且取名為“好狗好貓之家”,自己節衣縮食為流浪狗們提供穩定的住所和飲食。“我們每天早上六點鐘就起床為每只狗狗準備食物,雖然我們兩個人吃的都是粗茶淡飯,但給小狗們吃的卻都是有營養的狗糧拌上肉末和菜湯,我愛人每天都到菜市場撿回來一些比較新鮮的菜葉,回來洗干凈煮爛,給這一百多只流浪狗加餐。”王莉萍說道。 眼下仍有人不斷地將街上撿到的流浪狗、傷殘狗送到“好狗好貓之家”,以求讓它們獲得生存的權利。“因為救助動物的數量增長的太快,我們先后搬了五次家,最初積攢的資金和向親戚朋友們借來的錢都很快花完了,但一想起這些動物們不能再次面對流浪的命運,還是必須堅持下去。”王莉萍說。 沒有正式身份的“義工團” 類似王莉萍這樣的個人救助站還有不少,但是如此尷尬和薄弱的力量并不能徹底地改變城市動物救助的現狀。于是,在此基礎上,“義工團”這樣的民間力量生發了出來。 這是一個有著20人管理團隊以及超過500人志愿者加入的大型民間公益組織,通過網絡義賣籌集善款捐贈給王莉萍的“好狗好貓之家”,組織義工活動定期到救助站清潔狗舍、為流浪動物檢查身體。 本身就職于動物保護機構的林小姐在義工團成立之初便加入其中,負責宣傳部門的工作,包括處理媒體關注以及幫助這個公益組織發展得更健康更專業。“雖然只是沒有正式身份的民間組織,但義工團內部機構的設置和運行機制都相當完善。”林小姐介紹道。 淘寶組、宣傳組、外聯組和志愿者管理組是義工團管理團隊劃分出的四大部分,由淘寶組負責義工團淘寶義賣店鋪的運營和資金的管理,每一次的義賣活動征集到的款項,都會在博客和微博上公開展示。“民間組織同樣應該重視信息的公開,公眾與愛心人士都在監督著我們。”林小姐表示。外聯組則負責者與其他機構的合作、與救助站的交流以及洽談與基金會等公益組織的合作等等事情。志愿者管理組則通過幾個大型的qq群來管理幾百位愛心志愿者。“像微博這樣的救助領養信息發布平臺,我們會分工排班值守,基本上會保證24小時不間斷進行發布,靠這種方式,已經有很多小動物都找到了自己的新家。”林小姐補充道。 義工團的團隊基本上以女性為主,都是以義務的方式參與其中,國企、外企、IT行業從業者、創業者等等各自背景都不盡相同,但他們紛紛在本職工作之外,拿出相當一部分時間來通過義工團的工作支持對流浪動物的救助。“雖然經過幾年時間的努力,同時也得到了不少專業組織的幫助,但義工團的未來仍未有堅實的保障。” 林小姐說:顧慮之一在于,義工團這樣的民間組織尚未取得合法身份,在舉辦活動和擴大救助規模的構想面前,尷尬的身份使工作開展捉襟見肘;顧慮之二在于,國家職能部門相關立法的缺失,獎懲辦法的不明,使得很多動物保護的觀念成為空談,也無法從根本上抑制寵物買賣和遺棄的行為。義工團的成員們認為,雖然流浪寵物們越來越成為這個城市的一部分,但家養動物和野生動物畢竟存在著明顯的區別,對生存環境的需求也有極大不同,如何為它們在城市中找到最合理的生存環境,依舊任重而道遠。 拯救的商業化嘗試 在生養、買賣與救助的鏈條中,除了很多純公益的組織在行動,也有不少人將商業模式與流浪動物救助創造性地融合。 在北京的北鑼鼓巷狹長的胡同里,隱藏著一個很不起眼的紅色院門,推開門,里面的景象令人驚奇。二十多只貓悠閑地游走在前來休息、聊天、飲食的客人當中,時而躍上餐桌,時而倚在客人身邊睡覺。這是一間以貓為主題的咖啡廳,在上海經營了一年多,受到了很多愛貓人士的喜愛,于是三個月前,店主將它開到北京,一開業便門庭若市。 “之前一直都是在網上經營與貓相關的家具,因為想要開一家實體店,于是設計了這樣一個休閑咖啡廳,將我們的家具做實體的展示,同時也帶來幾只貓讓整個店面更有體驗的感覺。沒想到,后來也成為了救助流浪貓的一種方式。”店主沙果兒介紹道。 店里的二十多只大大小小的貓,基本上都是救助來的流浪貓,這里既接受救助者送來的貓咪,也可以讓有興趣收養流浪貓的人將喜歡的貓領養走。“雖然做這家店的初衷是展示貓家具,但通過這樣的形式,可以給流浪貓一個很好的生活環境,展現它們的狀態,宣傳領養代替購買的理念,都是我們在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所能做到的。”沙果兒說。 小店里的二十多只流浪貓受到工作人員的優待,優質的貓糧、定期的身體檢查和清潔、各種玩具,關鍵還有人們每時每刻的陪伴,讓它們過上了安逸的生活。看到這樣的情境,不少人會把自己養育不了或者街上撿到的貓送過來寄養。“雖然我們也想盡量收留更多的貓咪,但是目前這二十只的數量已經消耗掉這家店一半的成本,更多的貓咪還需要靠其他力量的幫助才能獲得救助。”沙果兒解釋道。 難以描摹的未來 動物是人類的朋友,但一些人工養殖的牲畜也是人類食物的來源之一。由于觀念不同人們各執己見,很多概念都來不及廓清,使得城市寵物的生存環境以及流浪動物的保護現狀仍顯迷離。這是“救狗”事件再次發生的深層次背景。 隨著動物保護呼聲日隆,在這條關乎生存與責任的鏈條上,新的力量在不斷地加入。 不少媒體的公益平臺也加入到這條拯救流浪動物的鏈條中來。除了與微博的合作,新浪公益平臺也專門開設相關的頻道,與各種民間組織和公益機構、商業公益相結合的店鋪合作,加大促進領養代替購買的力度。在北京,幾乎每周都會有名為流浪動物領養日的活動。此外,不少寵物醫院都專門為流浪動物設立了專門的免費或者優惠的絕育、醫療項目,通過降低救助者們的支出來促使更多人加入到領養行列當中來。 然而,在這條本就略顯尷尬和脆弱的鏈條之上,依然不能排除很多爭議的存在。本篇報道開頭的一幕其實就是這類爭議的一種凸顯。中國幅員遼闊,各個地區的傳統和生活習慣不盡相同。中國東北地區,還有不少地方有食用狗肉的傳統,而在廣東等地,又有吃貓的習俗。 而此前新聞報道在鄭州市北郊有個殺狗作坊,流浪狗救助志愿者要求對其取締的理由正是說作坊中很多狗來路不明,甚至有金毛、哈士奇、拉布拉多、藏獒等純種的寵物狗,有些狗脖子上還有項圈,很可能是被盜的狗。但工商、畜牧、城管執法、公安等部門現場調查后表示,雖然他們贊同志愿者們保護動物的立場,但因缺乏法律依據,很難對這個作坊進行查處。 “只有盡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完善的寵物飼養以及流浪動物解決辦法,才是解決問題的根結所在。”在記者的采訪當中,幾乎每一位被訪者都這樣說。 據媒體報道,在前不久召開的政協蘭州市十三屆一次會議上,有政協委員提交了《蘭州市流浪貓狗問題的調查及建議》,建議要嚴格實施寵物登記制度,并讓每個動物帶有身份標志,如犬牌、微芯片等。同時在每個社區建立一個流浪貓狗收容機構。甘肅圣方舟律師事務所律師楊勇認為,“保護動物,亟須《動物保護法》或者《動物保護條例》盡快出臺。” 愛心與拯救之余,我們仍需更多理性的思考,大家各執己見之余,或許應該將這些爭論看作重思人與動物之間如何更好地和諧相處之道的契機。 鏈接>>> 美國加拿大的流浪動物救助 流浪動物問題是世界性問題,不同國家和地區根據國情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但共同的前提是規定寵物主人不能隨意遺棄動物。 在美國和加拿大,流浪動物由民間救助組織負責收留。兩國均有全國性的民間救助動物組織,一部分經費來自政府資助,其余來自民間捐款。美國和加拿大大約有7000個動物之家,每年收留1500余只流浪貓狗,其中約4%的流浪貓和16%的流浪狗能與主人重新團聚。在美洲,《預防虐待動物協會》(SPCA)是承擔保護動物和收容流浪動物、制止虐待動物行為的主要機構,此外還有一些由私人或福利團體設立的動物收容所。動物收容所對送來的、撿來的動物通常來者不拒。收容所對其先做身體檢查,沒做絕育手術的一律先做絕育手術,有病的則對其進行治療,然后為其尋找收養家庭。過期未被收養的動物則被給予安樂死。兩國每年有800萬~1000萬只流浪貓狗進入動物收容所,約有60%的流浪貓狗被處以安樂死。 (據鳳凰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