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華僑城集團自1985年成立伊始積極踐行“誠實、信用、合作、分享”的社會責任理念,以“品質華僑城,幸福千萬家”作為公益慈善工作的主軸線,密切關注各利益相關方的訴求,將履行社會責任作為企業可持續發展和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使其與公司發展戰略、生產經營和企業文化相融合,努力實現企業發展與員工成長、生態環保、社會和諧的協調統一。 參與社會活動 2011年8月,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舉行。華僑城“U站”成為唯一一個由企業承辦的城市志愿者服務站。 活動期間,華僑城U站累計接待市民及游客4.5萬余人次,蓋出大運紀念章及華僑城特色印章約15萬個,派發大運相關資料近3萬份,累計為游客提供醫藥箱服務170次。 與此同時,華僑城因地制宜針對特殊群體開展優惠游園活動:常年執行針對老人、教師、外來勞務工者、殘疾人、軍人及家屬等群體及特殊需求開展優惠政策。 傳播愛的使者 2008年,汶川8.0級地震,1100萬元人民幣款項及物資,迅速送達災區,幫助重建家園。 2010年,青海玉樹7.1級地震,華僑城捐款200萬元人民幣;甘肅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募集善款73萬余元,送至災民手中。 2003年,與貴州省黔東南自治州天柱、三穗兩縣結成幫扶關系。近九年,共援建幫扶項目52個。 2005年至今,每年向三穗、天柱兩縣貧困學生提供助學金,截至目前,幫扶項目共資助貧困學生2642名。 與城市共成長 華僑城所有項目在進行選址和規劃時,均將環境保護和生態和諧作為首要考慮的因素,堅持建設開發和生態保護并重,構建生態景區和社區。 歡樂海岸項目,華僑城本著“先治理后建設”的原則,歷時四年,斥資逾億元,通過截污治污、生態凈化、濕地植物配置等多種手段對濕地進行保護性生態修復。 武漢華僑城,“不改變一寸東湖湖岸線、不占用一寸東湖湖面”,在東湖之濱建造了一座環境優美的生態之城。 天津華僑城,培育引進特色耐鹽堿性植物,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觀帶。 推動公共文化藝術發展 華僑城在中國創造了“藝術華僑城模式”。華僑城長期致力于推動公共文化藝術的發展,目前旗下擁有和管理OCT當代藝術中心、華·美術館和OCT-LOFT華僑城創意文化園等一批有影響力的藝術展館和公益性文化藝術場所。 華僑城創造性地構建出了獨特的當代藝術館群計劃,即在OCT當代藝術中心的基礎上成立華僑城當代藝術館(總館),并以其為軸心形成布局全國的館群網絡。而OCT-LOFT創意文化園則已成為深圳最具人氣和創意氛圍的都市文化生活新聚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