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邊是日益壯大的多元化草根公益組織渴求資金支持,一邊是熱衷于公益的企業面臨紛繁的選擇望而卻步。近日,WPP旗下公司奧美愛地球(OgilvyEarth)與華通明略(Millward Brown)合作發布了《企業社會責任和公益組織合作的遠景》白皮書。白皮書將目光投向了當下公益領域中日益壯大的草根公益組織,并試圖探討中國公益組織如何與企業締結良性的伙伴關系、兩者之間如何建立可持續的共生存模式等一系列問題。 草根公益組織的隱憂 與世界其他地區不一樣的是,國內草根NGO不可能進行線上和線下的大型公募活動。當來自政府和基金會的捐款也不可能獲取的時候,草根NGO必須學習如何建立與企業的伙伴關系,這是他們不得不面對的關乎可持續發展與自身生存的問題。 2011年的一些事件給公益領域造成的創傷不言而喻。來自中國民政部的數據顯示,從2011年6月到8月,慈善機構收到的捐款額下降了86.6%,公眾開始質疑大型基金會是否合理地使用善款,要求基金會增加運營的透明度、對外公開如何使用公眾捐款和賬務等。這給公眾和企業以往傳統的捐款模式帶來了轉機,促使慈善捐款和企業社會責任的模式走向更多元化的道路,草根公益組織無疑是公益領域的具有多元化、個性化的“小清新”們。企業直接以小額捐款和其他資源來捐助草根公益組織的例子已經陸續出現。 草根公益組織——這一詞匯在社會大環境的需求下,伴著國家的政策不斷放寬的恩澤,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態發展壯大,同時也面臨自身的局限性帶來的問題。這個群體中至少有三分之一處于半合法狀態,他們缺乏完善的基礎設施,官辦公益組織的持續主導地位讓草根組織很難爭取資源、很難有資格獲取重要項目的資金支持、很難招募到新會員和志愿者。 目前在中國有超過30萬家活躍的草根公益組織,但這個數字是不可靠的,也有可能只有2000家左右穩定的組織機構。克服自身的局限性,尋求可持續發展模式,爭取更多資金支持,仍是絕大多數草根公益組織需要解決的長期問題。 合作意愿與供需情況失衡 從企業單向的慈善捐贈到雙方共同驅動的可持續發展的項目——這一重大的轉變意味著公益組織能夠在這一積極性變化中發揮著更加關鍵性的作用,比如提供更多的知識、想法和經驗,特別是在某些特定的公益細分領域方面。 公益組織和企業共同認為,通過企業社會責任(CSR)的項目來搭建的伙伴關系能夠對環境、社會、文化和經濟問題帶來正面影響。在公益組織受訪者中,大部分(89%)認同“與企業的伙伴關系能讓項目更好地完成”。不難發現公益組織非常愿意與企業合作,并相信伙伴關系可以更好地幫助他們實現組織使命。 盡管公益組織的工作領域已經相當多元化,但目前,社區發展和教育是企業與公益組織合作的兩個關鍵性的發展趨勢,并有95%的企業把重點放在了環境保護上,這說明時事新聞和媒體在企業對CSR項目領域的選擇上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此外,也有越來越多企業正在建立更多樣化的公益項目,來讓它們和自己經營的業務緊密地、結構化地聯系起來。企業期望的合作領域與公益組織的實際工作領域并沒有很好地對接。 理解企業和公益組織雙方共同或相異的需求,是評估合作關系的關鍵。當被問及伙伴關系的偏好方面,企業和公益組織都更傾向于長期的、整體綜合性的伙伴關系的建立。退而求其次,一個簡單的資源互換的機制也是雙方所重視的,例如資金交流,物品資助,技術支持和提供企業志愿者等等。 對于企業,更多的會認為公益組織的信譽、雙方共享的愿景、強有力的管理能力是建立一個成功的長期伙伴關系的關鍵因素。 另外,根據研究發現,大多數伙伴關系在線下是不斷在發展的,主要是通過人際網絡和直撥電話(cold call)的方式。目前,企業在互聯網上直接尋找合適的公益組織項目和公益組織來進行互動的情況還不多見。 在維持伙伴關系方面,規模較大的公司有更加復雜的會計和管理流程,需要經過更多層的行政審批和更加全面的對新伙伴的信譽和匹配性的評估。公益組織、尤其是草根公益組織常常對這些流程感到不知所措,行政人員數量的不足無法完成這些工作。 此外,企業常常擁有這樣的觀點:不愿支付與項目相關的行政費用,因為它們希望資金最大化地投入到具體的項目當中。這些都給合作帶來了諸多潛在阻礙。 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目前企業和公益組織還缺乏一個能夠讓它們找到彼此項目的信息,同時又具有系統性、穩定性的平臺。 “紅娘”填補信息的缺口 一些協助連接這兩個領域的“紅娘”開始出現,為公益組織和企業創造合作機會。它們發揮的最重要的作用是以“介紹人”的身份來幫助緩解草根組織和企業合作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比如草根公益組織缺少經驗,或者缺少團隊等等問題。 中國目前已經有一些組織在提供信息共享的網絡平臺,例如CSRChina和中國發展簡報,前者注重匯集企業社會責任的信息,后者專注于公益組織信息的搜集與展示,但是信息的缺口仍然存在。 還有一些中介組織,它們通過線下的方式,讓草根組織有機會和企業社會責任部門合作,它們不僅讓較難得到關注的草根組織獲得來自企業的資助,而且它們協調雙方對彼此期望的偏差,同時也提高了雙方對彼此的理解,NPI是這樣一個中介型的非營利組織。 另一家鮮為人知的支持型組織是中國公益2.0(www.ngo20.org)。它的任務是提高公益組織的網絡應用能力與社交媒體的應用能力并支持以技術帶動社會創新的新公益理念。它們的長期目標之一是幫助網絡中的草根組織與企業資源對接,幫助前者尋找資源。為此,中國公益2.0開發了一個基于網絡的、眾包型的地圖平臺(www.ngo20map.com)。通過地圖形式填補兩個領域的信息缺口,進一步系統化地驅動雙方相互了解與認識。 公益組織和企業之間“共生共存”的關系正變得越來越明顯。企業越來越需要證明其企業社會責任活動對社會的影響及價值,這不僅僅體現在企業慈善捐助方面,是體現在企業能否對社會作出有意義的貢獻,最終能否使生存在快速變革下的中國人民的生活得以改觀。 與此同時,小型的和知名度欠缺的草根組織也需要不斷地提升其專業化水平,完善組織的底層建設,增加透明度,這也是公眾對它們的要求。在雙方共同努力之下,通過不斷培養和強化整個公益圈的信用文化和信用環境,幫助較小的但真正能起作用的草根公益組織建立強有力的企業伙伴關系,會讓中國公益組織領域良性快速地發展。 (本報記者閆冰根據《企業社會責任和公益組織合作的遠景》內容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