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閆冰 文/攝 德達村的故事 2012年5月,扎西再一次走進他熟悉的屋子——這間地震后留存的學校舊屋成了德達村商議大事的要地。屋子里聚集了村子中有威望的人,村里唯一的人大代表、66歲的貢嘎曲佳,27歲的村委書記桑巴羅松,還有村長、鄉長和幾個村民。不過這一次,扎西的心中充滿了幸福感,他脖子上黃色的哈達,代表著村民們由衷的致謝和祝福,那是藏民獻給他們心中最尊貴的客人的禮物。 德達村位于長江上游通天河畔,是玉樹州稱多縣拉布鄉的一個行政村。村子像是一個被遺忘的孩子,距離玉樹州中心結古鎮70多公里、稱多縣城80多公里,狹窄的山路僅能通過單行的車輛,稍不留神整車就能翻下懸崖滑坡、落入滾滾河流。這般驚險刺激的山路,連老司機都要慎之又慎、馬虎不得。 村子很窮。雖屬半農半牧區,可是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村民是無畜戶,有牲口的也是幾頭黃牛而已,更多人僅靠種植產量不高的青稞和土豆勉強維持生計。就連玉樹地區藏民普遍收入來源之一的冬蟲夏草,也因為德達村轄區內的產量極低,而使這里的村民幾乎沒有靠天吃飯的本錢。于是,村子像陷入了貧窮的惡性循環一般,“將就著過日子”成了村民們的生活狀態。 2010年的一場地震,無疑令這個貧困村雪上加霜,部分房屋倒塌、傾斜,幾乎所有房屋開裂,全都變成了重度危房,屬于玉樹地震的重災區。可是今天看來,那次地震或許是一個轉機。 2010年7月,扎西跟隨中國扶貧基金會的項目調研組第一次走進了德達村,此行的目的是為了加多寶集團捐資1.1億元在玉樹進行的災后扶貧項目調研。身為藏族人的扎西不僅是工作人員之一,更重要的是擔當翻譯工作,在偏遠的德達村,僅有的幾個會說漢語的人,水平也停留在打招呼和簡單句子的階段。回憶起那天的情景,27歲的藏族帥小伙、村里最年輕的干部桑巴羅松的臉上露出了有些慚愧的笑容,“當時知道有人要給我們捐東西,我們就只是想要拖拉機,每家一輛,沒想過要別的。”桑巴說。 “只要拖拉機”的堅持 在樸實直接的德達村村民心中,有了拖拉機,種青稞的時候就有耕地的工具了,除此之外,再無其他想法。這可讓做調研的工作人員們犯了愁,若是200萬預算資金全部用來買拖拉機豈不是浪費了資源,而且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整個村子貧窮落后的現狀,但是直接捐錢捐物倒也不失為省力氣的好辦法。可是扶貧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們偏偏選擇了一條“費力可能并不討好”的路——轉變村民的意識思想、從根本上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 從那年的7月到12月,扎西和同事們就不斷地前往德達村,開始了與村民們漫長的“談判”。村民們有著自己的固執和傳統,仿佛幾座大山隔開的不只是他們經濟的落后,更多是意識,“要不給錢,要不每家一輛拖拉機”成了村民們強硬堅持的條件。 扎西和同事們總結出了“迂回策略”、“誘導策略”、“蘇格拉底式提問策略”這些有趣的溝通方法。扎西說:“開始村民們要35部拖拉機,我們問干什么、什么時候用,他們說種青稞,那么一年種青稞用拖拉機多久啊,他們回答只有1個月,我們接著問那剩下11個月拖拉機閑下來是不是不劃算呢,他們再想可能不劃算。” 調研組工作人員之一、中國扶貧基金會的陳濟滄因為長期駐扎玉樹,把皮膚曬成了黝黑,一個湖南人現在怎么看都像一個藏族小伙了。當他在和村民們溝通時候花費了不少心思:“只要是他們反對的事兒、說不通的事兒都就先不說了,我們聊別的,但是聊其他話題時我滿腦子得想剛才的事情怎么說,得設計問題、提問、讓他們回答,在一遍遍回答問題之后,他們的思路才會慢慢轉變。”最后經過推算和討論,拖拉機的問題解決了:每5戶一輛,共7輛,輪流使用。 至于還要什么、今后靠什么生活,這又得再進行一番討論。 從“要什么”到“為什么” 依然是這間屋子,35戶村民每家的當家人聚在一起,聊什么?不再是村子里“要什么”,而是聊一些他們從來沒有想過的問題:家里的生活有什么具體的困難?村子里有什么可用的資源?村子為什么窮?一個個問題拋出來,大家開始認真地想了。 在四五次討論后,扎西和同事們從大家零零散散的信息中基本了解了這個村子的概況:7萬多畝閑置的草場是這個村子唯一的資源,沒有牦牛、交通不便,所以像酥油、用作燃料的牛糞、喂牲口的草料等基本生活必需品都要以高價從鎮上購買,本來就“一窮二白”還要把錢花在很多瑣碎上,另外村里有地在“撂荒”,能發展少量農業。于是,扶貧基金會以人均兩頭牦牛的數量、為村子里的183個村民購買了366頭母牛,有的牦牛還帶著小牛犢。 “以前我們需要牛糞做燃料,都要從很遠的地方買,現在每10頭牛1天能有1袋(牛糞),每袋價格10元的話,每個月就是300元。我們不用花錢買了,還可以賣出去。”村委書記桑巴介紹說。“是啊,咱們現在喝的酥油茶,就是捐的那些牛擠出來的勒。”扎西喝下一口熱熱的酥油茶,補充道。 “牦牛的渾身都是寶”,這是藏民常說的話,有了牦牛他們的生活就可以維持下去,而且會越來越富足。 有趣的是,有些援助也是德達村的村民們剛開始不得不“妥協”的。陳濟滄說:“我們協調了政府部門提供油菜籽,讓他們種植油菜,并買了兩臺榨油機。養牛以后還教他們種草料和青稞,協調了種子、購買了青稞打攆機。怕他們不種,當時我們要求了還要去驗收,這個是算是項目協議之一。” 為什么要買這些東西,村民們想不通,更讓他們想不通的是平均每戶必須種植1畝地的牛草料。雖然開始不得不做,但是很快他們就嘗到了甜頭。2011年的冬天,玉樹遭遇了大雪災,好多村子的牛都餓死了,德達村的牛卻躲過雪災、安然無恙。 “那個全自動的打攆機也比以前的好用多了,現在大家都排隊用新的,沒人用舊的了。”一位村民搶著說。 陳濟滄自己的感受就是:“最重要的是讓他們自己參與這個項目,第二就是在參與項目的過程當中他們自己去體驗、去感受項目帶給他們的好處,才會改變。你一進去就講一大堆大道理他們是不會聽的。” “我真的每天都在為你們祈禱” 就這樣,中國扶貧基金會最終確定為德達村提供用于農業發展的,有7臺農機拖拉機、青稞打攆機2臺、榨油機2臺、每戶試點種植油菜籽1畝;用于牧業發展的有366頭生產母牛、1輛送奶車、每戶種植飼料1畝、為每戶修建約16平方米的畜棚提供補助。 捐贈儀式那一天,曾經的貧困村這下子著實讓周圍的村兒羨慕了一把。“那天別的村子可羨慕了,好多都來看呢,還說為什么他們沒有。”桑巴說著,難掩一種得意和高興。 村里唯一的人大代表、66歲的貢嘎曲佳,也是村子里有威望的長者。他慎重地對扎西說:“我可以代表德達村所有的村民來說一句,我要表達我們的感謝和感激。從我出生到現在的60多年里,整村推進的項目、這么好這么大的項目、能讓每個村民富裕的項目,這是我見過的第一個。” 德達村的項目總投資165.71萬元,是加多寶集團捐贈中國扶貧基金會用于玉樹災后重建的1.1億里面、涉及到的四個項目中,花費最少的。以一個五口之家為例,一年約能增加收入38580元,人均增收7716元。的確,這個項目實實在在改變了整個村子的生活現狀、甚至是村民們的思維意識。 在扶貧基金會的幫助培訓下,村子里成立了“合作社”形式的項目領導小組,領導人完全由村民推選出來。他們現在的工作就是管理項目的日常維護、并且要為村子今后做打算。對于未來的發展,桑巴說:“現在我們把牛分成了四個組,每家輪著放牛。我們還打算以后把余富的酥油、牛糞、牛奶這些東西拿到鎮上去賣,就能掙的更多了。”雖然這些想法在很多商人看來不算高明,可是村民們已經開始在慢慢轉變。 有一位老阿姨,一直在默默地旁聽著大家的談話,直到扎西和記者要離開時她才對扎西講了好多。原來她一直在誦經祈禱,“老阿姨說,我真的每天都在為你們祈禱,謝謝你們。今天知道你們要來,路上不好走啊,我一定要好好念經、保佑你們平安。”扎西翻譯的時候,眼里有了淚光,“我們的祈福是最虔誠、最純凈的。” “我們租地、你們種菜” 在德達村去往結古鎮鎮中心的路上,會遇到另一個扶貧基金會籌建的項目——“加多寶東風村蔬菜基地”。村里人將自家的地以每年每畝2000元出租出去,“可比自己種青稞土豆一年到頭的每畝收入高出近1500元呢”。又到了一年一度挖蟲草的季節,村里的勞動力就可以解放出去挖蟲草了,幾個留守的女人對家中財務并不知情,但也知道現在的收入是一筆劃算的買賣。 玉樹距離西寧860公里,又地處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震前的絕大部分蔬菜供應就要倚靠西寧長途運輸,受災后的蔬菜供應更是一度十分困難。所以玉樹重建后蔬菜大棚并不罕見,可也不乏有些大棚因為建造匆忙、選址不當而產生諸多問題。山坡上的就因土壤薄、灌溉難,效益不容樂觀。東風村的大棚選在山腳下的一片狹長平地,是收益好、產量高的佼佼者。 蔬菜基地建設項目總投入資金698.13萬元,共修建73棟溫室大棚。來自安徽的楊師傅租了其中的13個。棚里綠油油的萵筍長勢不錯,可是楊師傅對于每個棚實際使用面積不足一畝、租金還是貴一點這些問題不太滿意,對于自己的收入只是保守估計地說了模糊的數字。 玉樹縣扶貧辦副主任尼瑪才仁介紹說:“項目的租地收入惠及到東風村的每個村民,包括無保護、低保戶等,他們也會按人頭每年分到固定的收入。但其實好處是雙向的,租戶的收益也很可觀,因為這一片大棚是條件相當不錯的、產量有保證。”據中國扶貧基金會估算,在結古鎮每個大棚平均蔬菜年綜合產量在5000公斤左右,按照當地價格平均每公斤蔬菜5元計算,每個大棚的年產值約25000元。那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但在玉樹大部分村民是不愿意種菜的,因為種菜時噴灑農藥殺蟲的過程也是殺生的過程,這違背了他們的信仰和風俗。現在,東風村村長巴松和一部分村民也意識到,自己種菜要比把土地出租出去掙得多。“慢慢地,我們也想學一些種菜的技術,然后考慮把大棚收回、雇人來種菜。”巴松說著溫室大棚今后的打算。 “運輸隊”里有能人 沿著重山之間狹長的結古鎮一路西去,就到了甘達村,在災后調研中得知,甘達村有駕照的村民很多,結合玉樹災后重建中對工程車有大量需求,村民又有強烈發展運輸隊的愿望,于是甘達村里多了一只“小小運輸隊”。甘達村合作社的理事會共有三位成員,他們可是全村人投票選舉出來的、他們最信得過的人。正是因為這份信任,也帶給他們沉甸甸的壓力和責任。 巴扎今年60歲了,因為年輕時做過蟲草生意、很有經商頭腦而被村民們選為“運輸隊合作社”的理事長,本來可以過安逸日子的巴扎,自從當上這個理事長之后,便又開始四處奔波、為運輸隊攬生意。 “加多寶運輸車隊”包括總價值248萬元的東風天龍汽車2輛、歐曼自卸車5臺、裝載機1臺,另外有運輸隊啟動資金48萬元。從2011年4月,正式投入運營后的短短四個月時間,運輸隊便實現收入95.17萬元,純利潤56萬元。還與鎮上的一家沙石場簽訂運輸服務協議,每個月可以實現穩定收入17.4萬元!這都是巴扎親自去跑的項目。 “運輸隊第一次分紅了!”這在村里人眼中可是天大的喜事兒。每家派出代表在村里的小賣店門口排好隊,準備領錢。兩大摞紅色的鈔票,按人均200元分到每家。理事會的會計小心地翻開他們的賬簿,每一個人名后面都跟著一個數字,數字上的紅色手印仿佛在回放著當天村民們領到錢時候的喜悅。 “其實甘達村村民并沒有記賬的習慣,我們在培訓的時候不能用專業的會計來教,我們商量后就用最原始的方法,在本子上打好格,寫上收入、支出。那時候村里推選出的會計還叫來了他上學的女兒陪他一起學習記賬。”中國扶貧基金會的陳濟滄回憶起當時培訓的場景這樣說。 36歲的副理事長也是家中的頂梁柱,現在卻一心撲在了運輸隊上。趕上挖蟲草的季節村里的司機們不能開車了,他就充當運輸隊的司機,可是“村民司機”每天還有100塊的工資,這位“副理事長司機”是免費的。“我們也想過不做了,可是村民們都說一定要讓我們來管理合作社,他們信得過我們。只要大家伙信得過、有錢分,我們就高興。”合作社理事長巴扎說。 截至2011年年底,平均每人分得運輸隊的盈利500元。即便如此,巴扎還是覺得遺憾,“因為沒有經驗,比較遺憾,沒能給大家賺多少錢。”他最大的希望就是他任期的三年中,能給大家多賺點錢。 新的希望在結古鎮 在結古鎮中心的一片山腳下,僅剩的幾家租戶和村民們正在自行拆除房屋,他們要騰出一大塊空地。川流不息的車輛從空地旁邊的214國道上駛過,將結古鎮與遠方的西寧相連。這樣的好地方或許預示著幾個月后即將蓋起的農貿市場,就像結古鎮的藏語寓意那樣,是“貨物集散、貿易繁榮的好地方”。 玉樹縣扶貧辦副主任尼瑪才仁介紹說:“結古鎮農貿市場整個占地50畝,包括農貿市場、賓館和停車場,設想建成后的農貿市場包含肉類、蔬菜和糧食綜合三個部分。” 這是四個援建項目中的重頭戲,預計使用資金7000萬元,惠及到的村民也是最多的。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助理王軍介紹:“市場的產權也是交給合作社,項目收益權將歸由結古鎮轄區內的5個村子、906戶村民,利潤的分配也是按比例的,因為玉樹的地方比較特殊、土地私有化情況很多,所以市場所占地的歸屬村子會得到收益比例大一些,大概30%。” 不同于單個村子的援建項目,這次需要五個村子合作完成。目前每個村子都選出了理事會、監事會的成員,等市場蓋好后要進行再次選拔。現在五個村子的理事會也在互相比著為市場建設出力,希望在最終的大合作社理事長選舉中被大家認可。 “所有的四個項目,我們都是幫助他們建立起一套完全由他們自己選出的班子,教他們議事、決策、監督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幫助他們建立好這個‘造血’機制,運轉起來。”王軍繼續說。 “我搭臺子你唱戲”。不難想象農貿市場蓋起來后的場景:市場里也許會有來自德達村的奶制品、也許會有來自東風村的新鮮蔬菜,甘達村的理事會盤算著在市場里租個商鋪做生意、他們的運輸隊便可以排上新用場了。 在幾個項目中,村民們大都經歷過從最初的只要“實惠”到開始想要一個“營生”的思想轉變,用扎西的話說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