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張夢穎 閆冰 張逢 2008年開始,中國扶貧基金會先后在四川和青海的地震災區進行了一系列創新的扶貧項目嘗試,他們先后與諾基亞以及加多寶等企業合作,融合先進的社會創新理念,在災區扶持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項目幫助災民重建生活,在改善他們生產、生活條件的基礎上,力圖幫助他們擁有謀生和發展的能力。 生活在四川民樂和青海玉樹的貧困人民,雖因經歷重大的地震災害而飽受滄桑,卻也因有了這些援助之手而觸摸到照進現實的一縷陽光。 災害面前,人人痛惜,但換個角度看,這兩次先后發生的重大自然災害,也是推動中國扶貧基金會勇敢創新以及加多寶集團捐贈模式轉型的重要契機與突破口,并折射出中國專業NGO組織的不斷進步、中國捐贈人群體不斷成熟的過程。 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數月,一群災區的農民來到同樣受災嚴重的另一個村子考察。考察團成員由中國扶貧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和一群四川綿竹民樂村村民組成。 考察后,民樂村的村民委員會和村民代表們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接受中國扶貧基金會的建議——不把捐款分掉,而是以折資入股的形式建立股份制的合作社,選擇有發展前景的產業項目進行經營,嘗試在災后重建的過程中,通過培育新型農民組織,經營規模化的產業項目,讓整個村莊走上可持續發展的脫貧道路。 讓民樂村村民作出如此決定的主要原因是他們看到了反差。 民樂村此次考察的目的地,是與大地震震中映秀僅一山之隔的寶山村,那里曾滿載著傳奇和輝煌。寶山村支部書記賈正方,是這個傳奇的締造者。從1978年開始,他帶領村民開發回龍溝的資源,最終使得曾經和震前的民樂村一樣貧瘠的寶山建成一度擁有固定資產40億元、年產值2.8億元的“西部第一村”。 民樂村村民抵達寶山村的時候,賈正方已經在村黨委會上提出用5年時間重建寶山的動議。他的提議不是空穴來風,因為寶山多年來發展的底子還在。2007年寶山村就在越南投資礦業,控股60%,此外,還有當時將要建成的鉛鋅礦、中高密度纖維板材廠,以及在丘陵地區廣泛栽種的速生林。這些產業并沒有因地震而毀滅,也成為了寶山重建的基礎。 正是此前數十年的產業發展道路,使得曾經貧困的寶山村在重大災害面前顯示出了抵御風險的能力。 賈正方向來訪的民樂村村民建議:不要分錢,要選擇發展規模化的產業項目改變自己和村莊的命運。 這激發了民樂村村民的心勁兒,也讓中國扶貧基金會在民樂村的項目實現了重大突破。自此,一場極富創新精神的實踐,正式宣告啟動。 民樂起步 “這是一次嘗試”,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助理王軍如是說,他是基金會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0年玉樹地震救災工作及后續項目的全程參與者。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后,NGO在救災階段的主要工作內容,就是配合政府救災部門緊急籌措應急物資。大災面前,愛心井噴。差不多一個月,扶貧基金會的賬上就涌來了數億的救災資金,如何把這些還在不斷匯集的錢用到位是個需要慎重思考的問題。 很快,由扶貧基金會的副秘書長劉冬文帶隊、各路專家組成的團隊成立了,他們走訪了受災的十幾個縣,進行災情需求評估。“災難發生后,災區一些基本生活設施如村民未來的住房等問題政府已經都納入統籌,我們就把關注點放在這些災民受災后的生計發展問題上。”王軍說。 扶貧基金會一直以來最關注的方向之一就是貧困農村弱勢群體生活困難和生計的發展。事實上,災難發生后,曾經在當地農村發展的比較好的菌菇種養業、獺兔養殖業都被地震歸零,而且地震波及面廣,又打亂了了中國鄉村社會自古以來就一直延續著的親緣和血緣的互助網絡,彼此喪失了互相幫助的能力。而如果想要更好地解決災民今后的生計問題,僅僅靠發物資、給錢,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何不拿一部分錢做個嘗試,尋找一個災區最貧困、最普通的村子,走產業扶貧道路? 用于民樂村產業扶貧項目的錢來自諾基亞公司的捐贈。諾基亞高度認可將捐款用于幫村民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想法,并且表示愿意承擔在項目嘗試中可能發生的風險。 在當地扶貧辦的推薦下,經過反復的考察,位于綿竹重災區的民樂村被確定為試點對象。震前這個擁有537戶人家、1400多位村民的村子就沒有特色產業,青壯年人大部分外出打工。地震后,這個本來就很貧困的村莊93.2%的房屋倒塌,死亡27人。 “農村的產業發展有三重瓶頸,規模瓶頸、人才瓶頸和啟動資金瓶頸。我們就是要在民樂村試圖破解這個瓶頸。”王軍說。 模式成型 結合當地政策、資源條件,民樂的項目模式初定為注冊成立一個種養專業合作社。 彼時,正逢2009年全國扶貧工作會議召開,民樂項目的靈感一部分是來源于此次會議上透露出的一個信息——西部省份青海省的某縣有一個全國創新的扶貧發展案例,當地村民采用扶貧資金“折資入股”的形式發展產業。得到這個消息,時任中國扶貧基金會常務副秘書長的劉文奎(現任秘書長)和王軍馬上到青海考察,并了解到其他農村合作組織的實踐經驗。經過反復討論,合作社的模式最終定為由中國扶貧基金會提供合作社的啟動資金,未來合作社的收益權歸全體災民。 組織形式上,采用先由各生產隊在推選名單基礎上差額選出本隊社員代表,成立社員代表大會,在此基礎上選舉產生理事會。最后,民樂村差額選舉出7個理事(共有9名理事,村主任和基金會代表不經選舉,直接進入理事會,選舉產生的理事人員中村干部不超過3個人)和3個監事。扶貧基金會在理事會中有1個席位,這個席位被定義為沒有收益權,但對決議有一票否決權的“金股”。“這樣設計的初衷是為了能在有重大問題出現時候的風險防控。”王軍解釋說。 (下轉0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