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張逢 2011是個多事之年,天災頻生,企業負面事件頻發,一切有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討論都備受關注。由于社會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的要求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公眾和媒體輿論對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監督水平伴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提升和社交媒體的發展,也與以往不可同日而語。因此,不論是國企、民企還是外資企業,都不約而同在2011年深入思索同一個議題:企業該如何走出社會責任困境。 在歷年來的中國慈善排行榜各項榜單中,一直都在關注企業全年在各類型公益行動中的捐贈金額、管理、使用以及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過程當中所取得的進步與不足。2011年,中國上榜企業707家,合計捐贈116.07億元。在企業榜單前十名中,中石油、中國泛海控股集團以及陜西亨通高科技集團位列前三,捐贈金額約占企業總捐贈額的19%。 研究自2007年至2011年的中國慈善排行榜企業捐贈統計可以發現,央企一直在企業慈善捐贈中排行前列,各類國有金融企業、其他國企以及民企也都在面向救災、扶貧、教育、社會公益、助學助殘等目的的公益捐款行動中有著良好的表現。然而據與慈善榜同時發布的2011年慈善藍皮書——《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報告》通過對中國國企100強、民企100強以及外企100強共300家企業的社會責任現狀研究發現,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發展的整體水平仍然低下,除電力供應業處于領先階段之外,大多數行業都處在旁觀的階段。整體來看,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指數領先于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外企當中,歐、美、日在華企業的社會責任指數則好于韓國和亞洲其他國家。 國企在進步中遭遇挑戰 持續健康發展的企業社會責任體系的建立,不僅需要公眾和輿論的要求與監督,更是需要政府機構進行良好的政策優化,推進制度安排與實踐指導。為此,2012年國資委將根據中央企業社會責任工作出現的特點和問題,制定發布《中央企業社會責任工作指引》,探索建立中央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為中央企業社會責任工作的推進提供框架指南。這一舉動雖然僅僅是在宏觀上為央企設定指導框架,并沒有就企業社會責任行為和發布報告的內容結構作明確的指導,但表現出的溝通意愿則是在企業與公益之間搭建了一座意義十分重大的橋梁。 《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報告》的研究數據當中顯示,在包含了央企、國有金融企業以及其他國企的國有百強企業構成里,央企的企業社會責任表現明顯好于另外兩類國企,這不僅得益于中國銀行業協會的積極推動,更與近年來國資委的推動密不可分。但是在各種進步的背后,挑戰與問題仍然不可忽視。國務院國資委研究局局長彭華崗便指出,突出表現出來的一些問題包括企業領導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認識程度不深,部分企業的社會責任管理體系不夠健全。此外,企業社會責任溝通的力度相對較弱,這種溝通無論是機制還是方式方法上都比較欠缺。不論是企業還是政府部門都已經意識到,在透明運營以及與利益相關方的溝通能力上,各類國企都需要大力提高能力,塑造品牌的意識也應該在新的一年里著力提升。 金融類民企表現尚佳 在各種公益事件頻發的一年里,由于國有企業的搶眼表現,使得多數中國民營企業看似仍然在作為旁觀者置身于社會責任發展道路之外,且差距并不算小。 在對中國百強民企的社會責任調研結果顯示,中國民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興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兩家金融類企業處于領先者的地位。而在近年來中國慈善排行榜所公布的歷年企業捐贈前十位的名錄當中,也會經常見到銀行、保險等領域民企的身影。捐助的目的則較為寬泛,涵蓋了救災、教育、醫療、社會公益等多方面。這兩類企業對于社會責任的履行更為重視,少數技術企業、醫藥和房地產企業在此方面的表現也呈現出追趕領先者的趨勢。然而在民營企業這一數量相當巨大、行業覆蓋范圍極廣的群體當中,在社會責任的認識和表現方面,兩極分化卻相當嚴重。例如大多數企業尚未建立社會責任信息披露體系,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計算機及相關設備制造業等社會責任發展進程仍然相當緩慢。作為中國企業形態組成當中的重要部分,這樣的現狀應當在2012年得到充分的重視和改變。 社會責任缺失的外企 在剛剛結束的3·15晚會上,麥當勞、家樂福這兩大知名外企因為誠信問題頓時被摘去了光環。而在2011年12月舉辦的“跨國公司企業社會責任優秀案例展”上,一向以“最佳雇主”自居的沃爾瑪、松下等企業的身影也消失在近百個優秀案例中。接連發生的負面事件,恰恰透視出這些企業的社會責任心不夠,在企業社會責任踐行中的某個環節出現了重大問題。“蹩腳的解釋、滯后的回應、曖昧的態度……”這都成為外資企業在面對負面曝光危機時的寫照。 據《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指數報告》披露,在接受調研的300家企業當中,外資企業的社會責任發展指數平均值低于國有企業超過60個百分點,將近八成都處于“旁觀”的狀態。其中,這些企業責任管理落后于責任實踐,在責任實踐中,環境責任領先于市場責任和社會責任。報告認為,造成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是市場、社會和環境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傳統領域,服務客戶、關愛員工等責任是企業生存的基礎。而責任管理是新興管理實踐,許多外資企業尚未將其納入企業管理體系。 如何才能讓生存在中國這個越來越重視社會責任的國度當中的企業走出困境,逐步加強正面形象的建立呢?各類研究、官方言論以及公眾輿論焦點都集中在社會責任信息披露這一基礎而又重要的環節之上。 在2011年度中國上市公司482份獨立報告披露指標中可以發現,企業對于責任管理信息披露最優,員工客戶的管理信息較多,公益管理信息和社區參與信息表現不足;戰略信息披露一般較為全面,但質量有待提高;績效信息披露最差,表現為信息披露不平衡,缺少關鍵績效指標。 絕大多數公司“報喜不報憂”,負面信息披露較少。絕大多數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報告中少有提及社會責任履行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鮮見對改進措施或重大負面事件的披露。有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人士分析認為,在評價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狀況時,以上信息都會成為評判企業社會責任進程的標準,必須得到相應的重視,也只有這樣,中國企業才能跟上國家公益慈善發展的腳步,才能成為公益的中堅力量。 我們希望看到,在今后的中國慈善排行榜企業捐贈名單上,國企可以繼續依靠積極負責地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在慈善領域占據主導地位,與此同時,民企和外資企業也通過加強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視和管理,逐步走出“旁觀者”的位置,成為真正具有公益慈善意識和能力的領袖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