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瘋狂面包”(CRAZY BAKE)由6位精神病人親手制作。出爐的所有面包上都貼有 “CRAZY BAKE”的標簽,在面包宣傳卡上印著“幫助腦障患者,重現美好生活”字樣。精神病人通過制作面包進行康復,并獲得一定報酬。 1999年,精神科醫生黃崢發現,很多精神病人在醫院治療結束回家后,沒有人監管,導致病情復發。黃崢想,為什么不建立一所這樣的機構來幫助這類病人呢?于是,他向北京市朝陽區殘疾人聯合會提出申請,創辦了這所北京市第一家精神病民間托管康復機構——北京市朝陽區精神病托管服務中心。 2004年,黃崢突發心臟病去世,托管中心由他的妻子楊云接手。此前,楊云是一名神經科護士。 托管中心位于地鐵管莊站向南約3公里,由大片工廠廠房改建而成,每年需支付約20萬人民幣的租金。200多位病人由3名醫生和40多位護工照看著,他們大都是北京人,由親人或朋友送到這里。 相比專科醫院,這里價格低廉,病人每月平均支付1200-1500元的食宿費。楊云說,“因為不提供治療服務,只是看管。這里與外界隔絕,安靜沒有壓力,對病人恢復很有幫助”。雖然托管中心的性質是“民辦非企業單位”,但他們卻從未嘗試與基金會或企業取得聯系,自負盈虧,所有開銷都來源于病人繳納的食宿費。 精神病人們有絕對的人身自由,甚至還可以養寵物,這里有幾十只雞、鴿子和兩只貓。春天,楊云還會在空地上種植各種蔬菜和花朵,在道路兩旁支上葡萄架。 “瘋狂面包房”在一個角落里。它在2004年冬天建成,得益于兩名外國志愿者伊萬和娜塔莎。伊萬曾經在美國舊金山做心理醫生,和精神病人有長期的接觸,而娜塔莎則是來自德國的一位全職主婦。 她們想教神經病人做面包的提議得到了楊云的支持。楊云選擇了一些具備簡單英語口語能力的輕度精神障礙者來學習。“這也是一個雙方選擇的過程,你認為可以的人,他卻不喜歡,有的人又主動表示出興趣。”楊云說輕度精神障礙者完全接受并且有能力與正常人溝通,他們也愿意參與勞動。托管中心的門衛、小賣店的銷售員和保潔工人都由病人擔任。當然,他們也會相應得到略低于普通人的報酬。 在娜塔莎籌集了幾千美元購買了簡單設備后,“瘋狂面包房”正式開工。此后的每個禮拜五清晨,6名病人就穿上烘焙師的衣服,像模像樣地開始工作。出爐的所有面包上都貼有“CRAZY BAKE”的標簽,在面包宣傳卡上印著“幫助腦障患者,重現美好生活”字樣。他們不生產精致的茶點或保質期短的鮮奶蛋糕,只生產外國人習慣的主食面包。“老外”,是他們的主要客戶群體。 為了防止囤貨,“瘋狂面包房”實行“以銷定產”的經營方式,在進行生產之前確定客戶的需求量。目前,他們與德國駐華使館學校、萬國公寓以及一些志愿者朋友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有非常穩定的客源。 伊萬和娜塔莎負責配貨。每個禮拜五面包做好之后,她們就將面包車開到北京市里。現在,她們又在想辦法籌錢為托管中心買一輛新的面包車——“可以帶一些病人的那種大車”。 2011年,“瘋狂面包房”的銷售額大約有幾萬元,每一個面包師傅每個月都能從中得到300塊錢。大多數情況下,他們都不會選擇用這300塊錢來抵食宿費,而是買一些飲料或零食。楊云說,做面包也是一種康復的方式。這個過程讓他們變得很有信心,他們感受到了別人的尊重和自己的價值,勞動和買賣的行為讓他們覺得像回到了正常社會里。 據資料顯示,中國至少有1億名精神病患者,而全國僅有不到15萬張精神病病床。楊云希望將來能建立一個全封閉的“烏托邦”式社區,有醫院、超市和康復中心,精神病人在社區里生活、恢復、變得健康。 ■ 本報記者 張木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