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吳燕辛 2011年,她有133天都是為了基金會的公益項目在各地奔波考察、走訪、洽談。她不愛接受采訪,也不喜歡在人前擺出領導的架子。 她說,春節前她給基金會的每位工作人員留了作業,就是回家跟給父母講講,在基金會工作的這一年里自己有哪些成長和收獲,還要給父母準備一個小禮物或者紅包。 作為一家老牌基金會,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她的帶領下,相信基金會將繼續腳踏實地的穩步前行。 三個半小時的飛行,四個小時的汽車,2月24日,在中國殘聯副主席、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理事長湯小泉的帶領下,“集善工程”項目督導組來到了廣西百色,對凌云縣特殊教育學校改擴建工程進行最后的驗收工作。 湯小泉告訴記者:“這次基金會財務法律部的部長、副部長和項目主管來參加凌云縣特殊教育學校改擴建工程落成儀式,他們的主要工作是來監督這個項目,看看基金會投入的這100萬是否落到了實處。” 與地方攜手 改擴建特教學校 凌云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是百色市所轄縣。2010年5月,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下基層調研組在廣西調研時得知凌云縣特殊教育學校面臨師資短缺、校舍老化等困難。基金會理事會研究決定,為凌云縣特殊教育學校改擴建工程專項資助100萬元并請自治區予以配套財政支持。 2010年底,國家下撥資金401萬元,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從“集善工程”項目中出資100萬元,凌云縣自籌30.82萬元,推倒舊房,建新教學樓、綜合樓、宿舍樓、食堂各一棟。改擴建工程于2011年12月底竣工,學校原占地面積為1200平方米,校舍原建筑面積為960平方米,現建筑面積為3916平方米,可滿足12個班160名殘疾學生的學習、康復訓練和生活要求,學校教學條件得到顯著改善。 凌云縣特殊教育學校改擴建工程是“集善工程”助學行動的項目之一,中國殘聯副主席、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理事長湯小泉告訴記者,做好公益項目是基金會的核心工作。為打造一個過得硬、叫得響的品牌,理事會研究確定了基金會的理念為“集善”,涵義是“集合人道愛心,善待天下生命”;品牌是“集善工程”,意為“集天下之善心,謀殘疾人之福祉”,鄧樸方會長對此予以充分肯定,并專門為“集善工程”題詞。 品牌叫得響,項目要落實。圍繞此品牌設立了集善嘉年華、啟明、助聽、助行、助學、助困、信息無障礙等七大行動,下設近百個公益項目。 在品牌項目的帶動下,2011年全年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的募款總額達到三億三千四百八十三萬余元。 加強監管 方可高效透明 對于2011年慈善領域出現的“郭美美”、“盧美美”等一系列事件,湯小泉認為,這些事件雖然對公益領域有一些影響,但是也讓我們更加深刻地反思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模式,反思基金會在發展中可能存在的不足,還有哪些該發布的信息沒有發布,還有哪些地方做得還不到位。“雖然我們跟各地的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并不是上下級的關系,但是,大家都叫‘殘疾人福利基金會’,任何一家出了問題,我們都脫不了干系。”湯小泉說,“因此,在2011年我們提出了管理指導意見,即《殘疾人福利基金會行為規范》,要求大家都自律。” “同時,我們還發現一直以來在工作中更重視募款,對于善款使用的監督做得還不夠。”湯小泉說,“為加強對項目的監管力度,增強基金會公信力,提升公益項目執行的品質和力度,促進殘疾人事業和社會公益事業的健康發展,理事會除了設立監事會負責項目的監督管理工作,還在財務法律部增設崗位和人員,專門成立公益項目監管小組,制定并出臺了《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項目監管工作實施方案》。通過程序監管、效果評估、廉政監督等三個環節對所有的公益項目實施立項評估、事中監管、事后評價等嚴格的監督和管理。” 2011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基金會相關工作人員赴江西九江檢查2010年集善嘉年華活動“集善之家”項目執行情況;12月5日至6日,赴山西太原、臨汾監管明門輪椅項目執行情況;12月7日至9日,赴廣西凌云縣監管資助凌云縣特殊教育學校新建教學樓項目進展情況…… “雖然我們不可能每個項目都抽查到,但是重要項目肯定都要監管到位。以部門自查自管和我們抽查主管相結合。”湯小泉說,“公益項目監管小組也會對項目執行過程中存在的程序不規范、忽視使用培訓細節等問題提出整改意見。我們必須要讓捐款人的善款切實有效地被使用,還得讓捐款人知道每一分錢花到了哪里。” 為8300萬殘疾人 爭取更多福利 作為中國殘聯副主席,湯小泉一心撲在為殘疾人謀求福利上;作為人大代表,她的所有建議都是為了殘疾人能夠生活的更美好。 湯小泉說,殘疾人是最困難的群體,殘疾人最需要關懷,所以讓他們堅強起來并且有尊嚴地活著,就要尊重他們、愛他們,讓他們感到溫暖。因此,我們的項目設計首先必須考慮殘疾人的需求,其次是為捐贈方量身定做他們所希望的、能夠支付得起的和充分反映他們意愿的項目,把捐贈方和受贈方聯結起來,搭建受助方和捐贈方的平臺。要是做得到位,就能使這個平臺的作用最大化,從項目的金額、項目的效果到受益人群的受益程度、捐贈者的滿意程度,都一定是最好的。 為了保證公益項目科學、高效地執行,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進一步規范項目執行、運作流程,湯小泉介紹說,在項目運作上,每個項目都要提交《項目建議書》,報理事長辦公會審議。基金會與捐贈方、受贈方共同組成項目執行小組和項目監管小組。在項目執行過程中,項目監管小組對項目執行情況進行跟蹤審查。項目執行完成后,執行小組還要提交《項目報告書》。 “集善工程”七大行動 ■集善嘉年華 一項旨在募集專項主題善款的公益演出和慈善活動,以“助無助者”為目標,自2004年起每年舉辦一屆。7年來,共募集善款2億多元。 ■信息無障礙論壇 自2004年起與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中國互聯網協會共同主辦的一年一屆活動,已成功制定信息無障礙標準、開展網頁無障礙行動、啟動“網絡牽手信息助殘”行動。 ■啟明行動 2006年6月發起的公益項目,目標是:力爭用5年時間,讓已入檔全國貧困白內障盲人重見光明。目前已為11個省市的數萬名貧困白內障盲人免費實施了復明手術。 ■助聽行動 2005年,臺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捐贈人工耳蝸啟動“聽力重建 啟聰行動”項目,截至2008年已捐贈總價值約1.28億元的人工耳蝸985套,惠及全國29個省市區的近千名聾兒。自2006年起,基金會與瑞聲達聽力技術有限公司合作執行為期3年的助聽器捐贈計劃,3年共向聽障人士捐贈助聽器11250臺,價值2450萬元。 ■助行行動 宗旨是關注貧困肢體殘疾人的生活狀態與健康狀況,廣泛動員國內外社會資源,募集資金和物資,幫助他們重新走出家門,回歸社會。 ■助學行動 2002年發起“扶殘助學春雨行動”大型公益行動。宗旨是向社會募集資金,重點用于資助中西部地區貧困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 ■助困行動及人才培養 我國有5000多萬殘疾人和7000多萬老年人需要康復服務,每年因車禍、疾病等原因致殘的殘疾人有100多萬,預計到2015年康復人才需求量約為35萬,但全國專業康復人才僅5000人,從事康復專業的工作人員僅2萬人,因此加快康復人才培養迫在眉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