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7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盧磊
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社會工作系講師
盧磊/文
良好的價值理念是基層社區治理創新的指南針,它使得現代性的治理手段和方法有了更加清晰的方向和基礎。反過來說,具體的方式方法和相對長效的機制探索能夠將價值理念有效落地,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將社區治理創新帶來的獲得感切實顯現出來。以項目化方式助力基層社區治理創新恰恰能夠將價值理念、方式方法和長效機制有機結合起來并進行不斷的迭代更新。
其一,以多元共治理念探索居民需求供給機制,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的供給側改革和供需對接。為了最大限度滿足居民各方面服務需求,在培育社區內生力量的同時,外部社會組織專業服務的引入亦顯得尤為重要,借力打力是社區發展基礎較為薄弱地區推陳出新的重要策略。要做好這一點需要很好地梳理出社區居民需求目錄并進行分層分級,以此為基礎,嘗試引入各類內外部供給側資源,并實現順暢對接與落地,內外結合形成協同性力量,共同探索總結出一套社區服務供需匹配機制,建立基于社區需求的服務生態鏈。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基層政府、社區居委會減負增效和增強居民獲得感的雙重目標。
其二,以協作互聯理念拓展不同治理項目的互動協作,并同步增強項目廣度、深度。社區微創投和小微項目大賽的項目都是具體解決某一具體社區問題的整體方案,但單個項目較難產生較大的社會效應,且往往容易各自為戰,這就需要在整體設計上留意項目之間的關聯和超越行政區劃的社區概念,有意識、實質性地推動各項目之間的協作與聯動,邁向一體化的區域性項目庫規劃。這樣可以提升項目回應居民需求的廣度和深度,同時為逐步形成社區服務體系奠定基礎。
其三,以可持續生態理念構建和培育地區性基層社會治理生態鏈。在地化的支持性力量具有更強的可持續性,對接社區內外資源、激發居民參與活力和推動項目落地實施,均離不開在地化力量的陪伴和支持。街鄉樞紐型平臺組織和社區工作者長期扎根于社區,與社區居民具有天然的親近度,同時具備一定的專業性和可塑性。因此,應切實加大對街鄉樞紐型平臺組織的建設和對社區工作者的支持力度。再者,還需要建立較為具體清晰的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社區發展的分工機制、協作機制和創新機制等,并通過立體化的政策創制形成較為穩固的政策制度和文本規范,以確保地區性社區治理經驗和模式得以形成和延展。
基層社會治理將是未來深化改革和社會建設的重要領域,街道和社區將很快成為社會治理的重鎮和基本落腳點。這一導向將牽引政府部門、公司企業和社會組織向基層聚集且形成一定程度上的聯動關系,形成協力破解更多更大治理難題。需要留意的是,無論哪種組織主體,在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和社區治理的過程中,都需要充分調動居民的參與,公眾也應是治理的主體之一,而非被動的、簡單的接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