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5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崔子研
10月7日21時49分,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遇6.6級地震,云南人民又遭災創,全民痛楚。關注災難,幫助災區,人人有責。各公益組織近年來在災難面前大有作為,公益組織的表現已成為災難之中的一個熱點。但細忖之,還應強調理性。
配合政府,理性應災。世界各國應付災難均由政府統籌,好像尚無例外。在災難面前,政府的組織、政府的力量、政府的優勢是第一位的。在我國抗災搶險一向由政府、軍隊等國家力量直接組織參與,不是任何社會組織能替代的。在災難來臨時,從中央到地方首先保證的政令暢通、組織有序、及時救援、保障生命、調劑資源、科學管理等,在這種情況下,各公益組織都不是突出自身表現的時刻,而是顯現自身作用在大局中需要的時刻。各公益組織不宜在此時搶擠交通資源、生活資源、媒體資源、系統資源等,在急切的救災格局中露一把名,如果這樣就有違公益慈善了。救災主導者是政府,不是哪個公益組織,請尊重政府、體切災難、剔減私益。
突出宗旨,實現救災。各公益組織是有自身宗旨的,在災難面前都可參與。不論是搶險、醫療、教育、環保、防疫、營養、心理康復等等一切,都可依據自身宗旨、使命,引導社會資源,參與救災之中。重要的是,不是體現在去災區觀摩的人有多少,而是給災區帶去的幫助是多少?,F在各公益組織非常重視第一時間趕赴災區,其實遠不如第一時間根據宗旨、使命為災區做些必要的設計和努力。公益組織在救災的作用上不是拼比給災區送了多少錢,去了多少人,在災區睡睡袋住帳篷多久,而是拼比對災區的關注、調動力、示范性、效果。
發育自身,防災減災。在公益組織發展的今天,在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當下,公益組織與自然災害的關系也應常態化。所謂常態化就是一種良性的互動,一是公益組織以宗旨對災難,每一個組織都要根據自身的宗旨,強化建設,增加實力,理順機制,對可能發生的災難做有常態的準備,一旦災難發生即可根據自身宗旨啟動救災機制,而不是手忙腳亂,募錢募人,盲目追大,一味求多,脫離宗旨,無所適從,誤導社會,擾亂統籌;二是根據自身宗旨,規范行為,形成制度,一以貫之地進行防災減災的社會宣導。所謂宣導,就是在貫徹自身宗旨的前提下,將公益關懷始終置于防災減災情景之中,使自身的公益目的始終處于災難來臨時的常態之中,以求防災減災的常態長效。
資深公益從業者 崔子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