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06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會賢
深圳市社聯社工服務中心-關愛少數民族弱勢群體社會工作服務項目
2013屆的畢業生已經離開學校一個月,在傳說中的最難就業年,社工專業學生的去向值得關注。記者在對多位學生和社工機構的走訪中發現,由于行業發展環境、專業的大眾認可度等原因,選擇留在社工或公益行業的學生仍是少數,但是留下來的這部分畢業生,如果對工作地點不太挑剔,要在行業內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并不是那么難。
■畢業去向
選擇再深造?
中央民族大學社工專業本科畢業 石力文(方向:香港中文大學社工專業讀研)
隨著社工行業的發展,不少高校開設了社會工作專業,招收本科生和碩士生。中央民族大學也不例外,今年,該校的第一屆社工專業本科生順利畢業,走出校門。
石力文是廣東人,原來讀社會學,覺得太過理論化。第二年學校開設社會工作專業時,邀請了多位業內人士,其中包括香港中文大學的社工系主任來做講座,讓學生了解社會工作,最終讓石力文選擇了這個專業。
據石力文的了解,同班的35位同學中,目前還在社工行業內的,不超過10個,其中包括繼續讀社工專業研究生的同學。其他人則去往了銀行、房地產公司、機關等。沒有留在社工行業內,待遇低和社會認可度低是兩個主要原因。由于對社工仍有興趣,并且覺得需要繼續學習和接受一些更有實踐性的鍛煉,她選擇前往香港中文大學社工專業讀研,也希望自己以后繼續從事社工這個職業。
通過4年的學習,石力文對社工的專業性有了更清楚的認識,但她認為,要做專業社工,尤其是在大陸做還是有些難的。“香港、新加坡等地,所做的都是圍繞人或者群體本身的需求,比如老年人、青少年,這些人的特點很容易有同一性。但在中國大陸,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都有不同的特點,很難用同一個模式進行干預。比如民族社會工作,其他城市社區可能沒有。”除了人群更復雜,行業發展程度也是一個原因。石力文認為,“在社工比較成熟的城市,他們制定方案、聯系資源的渠道有很多,效率也會很高。但在內地,發展程度低,認知度低,比如對家庭暴力的干預,對方沒有接觸過社工,可能不會認同,也很難獲得開展工作所需要的支持性資源。”
對比北京和廣東的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石力文說,北京有很多知識分子和有熱情的年輕人,他們創辦的很多NGO,以不同的方式進行社會服務。但機構的專業性一般,每個機構所承擔的角色,選擇的工作方向和范圍是隨機性的,缺少更高層面的調控,有些無序。這種情況在廣東會好很多,政府有比較系統的調控和支持,薪金也較為合理。
在讀大學之前,石力文也不知道社工這個專業,那時廣東的社工機構也不多,但就在這幾年間發展得很快,“我家所在的社區也有專門的社會服務中心,請社工專業的學生來工作。現在跟別人說到我讀社工專業時,已經有很多人知道,尤其是年輕人。”
還是當社工?
中央民族大學社工專業本科畢業 田俊(方向:湘川情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專職社工)
田俊是一個喜歡思考的男生,在填報志愿時選擇了社會學,第二年學校開設社工專業,他選擇了這個更傾向務實的學科作為以后的發展方向。臨近畢業,田俊也在北京尋找過社工相關的工作,但機構給出的待遇都較低,無法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
4月20日雅安地震后,田俊加入在震區開展工作的湘川情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做志愿者,后來便申請成為了機構的專職社工,直到現在還忙碌在震后重建工作中。田俊說,畢業剛剛一個月,還沒有完全從學生的角色中走出來,但實實在在的震區工作已經給自己帶來了轉變和思考,能幫助別人讓他感覺很開心。機構現在的活動主要在農村地區,工資跟在北京差不多,但消費水平相對較低,而且管食宿,每月基本生活之外還有些剩余。但問到社工這個職業本身是否讓他覺得有成就感時,他說這還需要更多的努力。
成為公務員?
北京師范大學社工專業研究生畢業 劉姣姣(方向:政府機構工作)
填寫志愿前,劉姣姣咨詢了老師和已經讀大學的朋友,認為社會工作專業是一個新興專業,看好它的潛力,覺得以后就業壓力不會像熱門的法律、計算機等專業那么大,并且這個學科接觸到社會學、政治學和一定的經濟學知識,學科架構看上去很不錯。
但是研究生畢業時發現,“就業還是躲不過的坎兒。”劉姣姣說,新興專業競爭壓力確實不大,但社會認可度較低,相對而言,行業內能夠接受專業人才的渠道還沒有建立得很完善,沒有達到水到渠成的地步。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從事與專業相關的應用型工作是比較難的。
找工作時,劉姣姣也想去社工行業,她分析,社工專業畢業后有幾個選擇:社會工作機構,如NGO或其他一些公益組織;體制內的社區工作者、公務員中針對社會工作專業招聘的崗位;進入高校做社工教育工作也是選擇之一,因為在行業發展初期,需要很多人才支持學科發展。但在今年普遍就業困難的情況下,高校教師需求縮水,并且更傾向于招聘有香港、臺灣或海外學習經歷的人,而北京一些區縣今年未對外招聘社區工作者崗位,或未對外地戶籍學生開放。
參加公益領域的招聘會時則因為兩種情況被阻。一是待遇太差,無法在北京或上海等大城市立足。二是去不了自己心儀的機構,社會服務機構更傾向于從長期或短期參與過自己活動的學生志愿者中選擇,而不是畢業季投一份簡歷的學生。在多個渠道沒有走通的情況下,劉姣姣選擇了其他行業就業。
干脆去企業?
北京師范大學社工專業研究生畢業 盧灣灣(方向:私企工作)
盧灣灣本科階段在華北電力大學讀的也是社工,但是調劑到這個專業的。與本次采訪中的所有同學一樣,她在報志愿之前并不知道社工這個專業。
盧灣灣說,本科時對社工的概念認識得比較淺顯,實踐也不多,大一到大三期間都是零零散散的活動,大四時才到醫院做過兩個月服務精神疾病患者的工作。真正認識和參與專業的社工工作,是在研究生階段。從研一下學期到研二,她一直在服務建筑工人的“一磚一瓦”做志愿者,本來已做好了畢業后去那里工作的準備,后來還是因為家人的反對而作罷。盧灣灣家在河南農村,家人并不理解社工是做什么的,在經過盧灣灣簡單解釋是做慈善、做好事之后,他們不太同意,在傳統觀的觀念里,慈善、助人還是有錢人做的事情。
對于以后的工作,盧灣灣說肯定要回到家鄉的,但在一個中小城鎮中,沒有NGO,也沒有從事社工專業工作的環境。所以有些后悔留在北京的這幾年沒有做社工。然而現在的工作每天在進行,要改變也不易。對于她來說,有時候就像被生活推著走,做選擇也身不由己。
一起讀書的同學中,留在這個行業的大概只有十分之一。盧灣灣還是覺得讀了這幾年的社工專業很值,覺得幫助人的時候內心的滿足感是其他事物無法替代的。“只不過現在在各種誘惑之下,我選擇了把家人的意見和工資放在第一位。”盧灣灣說,“也有同學談起過不選擇的原因,是因為公益慈善的大環境不好,并且存在信任危機,公眾對公益的認識不清楚,對公益從業者的勞動價值不認可。”
■觀點
期望學校加強社工實操
深圳壹家親社工服務中心負責人 許禮鵬
壹家親是一家成立將近兩年的社工機構,因為項目需要,今年新招聘了十多位社工專業畢業生,大都來自南方的高校,本科生和專科生各占一半。招聘是在2月份到4月份進行,難度有些大,當時項目開展需要人手,但學校不放人或者學生不能離校,所以就招聘了部分大專學生。許禮鵬說,專科的學生也很好,他們比較珍惜工作機會,一上崗就很投入地工作,也容易跟別人打交道,本科生的理論功底則更好一點,當然這并不是絕對的。
他認為,在廣州、深圳等地,學生要找對口工作不難。這邊的機構所承擔的一個人的成本大約在4700元左右,扣掉社保約有4000元,這幾乎相當于北京社工平均水平的兩倍。“我們在南京也有機構,那邊每人3000元,社保包含在內,這在周邊來說已經是較高的水平。”許禮鵬說。
當記者問到學生在學校所受的培養是否能滿足工作需要時,許禮鵬表示,他對學校的教育抱有更多的期望,現在專業理論課程沒什么缺點,但有些學校的實操不夠多,學生處理公共關系,也就是跟居民、服務對象、志愿者建立關系和打交道的能力很重要,這點可能是被忽略掉的。
愿意對口就業的學生數量不能滿足需求
中華女子學院社工系負責人 矯楊
對于社工專業學生的流向,矯楊分析,真正特別想做社工的學生,會考慮去南方,那邊待遇比較高,專業機構也比較成熟。但學院都是女孩子,有些家在北方,家里不愿意讓她離開太遠,就會留在北京等地就業。“今年的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數據還要等幾個月,所以具體的情況還沒有。”矯楊說,“但今年的社區工作者,基本上沒有開放給外地生源。”這是學生在北京就業的困難之一。
從整體情況分析,矯楊認為,社會對社工的需求很大,每年都有很多各地的事務所來學校招聘學生做社工。去年,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的會員學校有300所,也就是開設社工專業的學校。“我覺得愿意選擇社工崗位就業的畢業生數量,應該不能滿足現在的需要。”
(本報記者 王會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