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0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即將過去的2016年,世界經濟圖景和全球政治格局均不讓人樂觀:匯率動蕩、美聯儲加息、英國脫歐、美國大選、各地恐怖襲擊頻發……政經決策面臨考驗。
發展中國家繼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力量,中國經濟在加速探底后回升。2017年,中國將召開黨的十九大,新的圖景承載著希望展開。大形勢下,中國企業發展勢頭可期,中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行為,更值得關注和記錄。
《公益時報》從2011年開始舉辦“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卓越獎”,用事實說話,以新聞調查,發掘優秀企業的社會責任項目,通過社會價值影響經濟發展。2016年,我們選取企業社會責任中“企業公益項目”的切面,深入研究,尋找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的時代動因,尋找中國企業參與和推動社會良性發展的核心力量。
企業為什么做公益項目?
項目集中在哪些領域?
通過“卓越獎”連續六年的觀察,我們發現企業和企業家愈發意識到價值觀和使命感的重要性,更加注重美好社會愿景的建設。對于企業而言,隨著企業社會責任理念的逐漸普及以及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成為具體現實,公益事業——已經被納入企業社會責任體系的核心框架。“使命驅動”的企業,一定以利益他人為先,這也是偉大的企業之所以偉大的最重要一點。
在中國,隨著政府的簡政放權,中國企業和企業家參與社會事務的深度和廣度加強,捐贈資金量加大,引導社會創新、提高社會效率的的成效愈發凸顯。
通過對汽車、互聯網、醫藥、直銷等九大行業100余家企業公益項目的調查和研究,我們發現,中國企業參與公益事業主要聚焦在社會福利領域,教育、醫療、扶貧最受關注。在“精準扶貧、脫貧攻堅”等政策發布后,教育扶貧類項目數量增長較快。受關注最多的人群是兒童,項目涉及兒童教育、兒童安全、兒童營養、兒童疾病等多個方面。
具有代表性的企業公益項目包括:摩根大通與中國扶貧基金會合作的“電商社會企業競爭力扶持項目”,用市場化方式創新扶貧開發模式;博世(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開展的新疆阿勒泰地區山村幼兒園拓展及教師培訓項目,探索兒童發展的中國式路徑;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發起的“無限極快樂足球”項目,搭建了農村扶貧與體育教學相結合的公益平臺,給貧困地區兒童的成長帶來更深遠的改變。
同時,部分企業積極探索新的履責途徑,執行公益項目的領域擴展到環境、股東、社區、供應鏈等各方面。企業以自身為核心,整合社會資源,打造了發掘社會力量的公益生態圈。
具有突出表現的是汽車行業,比如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的兒童安全行動,廣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的“陽光博愛”教育行動,寶馬(中國)的悅助未來大學生助學計劃,現代汽車的內蒙古治沙項目,都注重帶動包括車主、經銷商、供應商等合作伙伴的共同參與。企業在解決社會問題的同時,還達到了擴大品牌影響、贏得客戶信任、提高企業創新能力等多贏的效果。
企業做公益項目有哪些特點?
一、企業優勢與公益短板互補
消除貧富差距并實現全面增長的經濟才更為成功,企業必須在追求剩余價值和回應社會訴求中尋求新的平衡。企業優勢與公益短板互補的理念被提出,越來越多的企業在設計公益項目時,會參考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食品、醫藥、互聯網和金融行業均比較有代表性。食品和醫藥行業的公益項目多以捐贈企業產品為主:蒙牛乳業累計投入超過兩億元開展“中國牛奶愛心行動”;伊利集團自2009年起為新疆中小學生供應學生奶,累計服務人數40余萬;禮來制藥的禮來耐多藥結核病全球合作項目、美贊臣營養品有限公司的苯丙酮尿癥(PKU)患兒特殊奶粉補助項目,都是利用自身優勢彌補社會保障的不足。
互聯網和金融行業,除捐贈外,參與公益的模式主要為提供技術和平臺。騰訊公司的網捐平臺、360公司的“守護寶貝”尋人平臺、北京輕松籌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的救助網絡平臺等,都是運用商業手段解決社會問題的行業典范。而在“精準扶貧”的大潮中,金融企業有效進行信息扶貧,代表性項目有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的普惠金融創新項目、四川信托有限公司的定向捐贈信托計劃等。
二、效果優先,選擇公益合作伙伴
企業重視效率,通過對100余家企業的調查,我們發現企業在參與公益項目時,與社會組織最大的不同是以“效果”為優先考量條件。這一點,尤其體現在公益合作伙伴的選擇上,中國的公募基金會等有系統支撐的公益組織,依托政府自上而下的渠道優勢,匯聚了大量資源,更容易讓項目落地,成為企業執行公益項目時的首選合作伙伴。
其次,合作伙伴吸收社會捐款的能力、機構的社會影響力與美譽度、機構的執行能力也都成為企業的參考條件。而要求雙方有一致的價值標準,卻并不作為企業選擇公益合作伙伴的重要參考。
不同屬性企業的不同表現
中國的企業社會責任體系是改革開放以后,隨著跨國公司大批進入中國市場而逐漸形成的。跨國公司在華開展的公益項目,通常圍繞其全球的企業社會責任規劃。基于企業對于不同市場采取較為連貫一致的做法,項目統一。企業在項目執行中有穩定的資金支持,能夠參考在其他國家成功開展項目的經驗,持續性比較強。
比如2000年開始的“福特環保獎”,一做就堅持了16年;寶馬公司2005年開展的“BMW兒童交通安全訓練營”,持續了11年;強生集團的新生兒復蘇項目,從2004年開始,不斷引入全球最新的搶救設備和理念,堅持了12年……這些項目在執行中不斷摸索,持續改進,形成了比較系統的項目模式,為行業提供了參考。
而民營企業參與公益,更為突出的表現在慈善捐贈方面。尤其是近幾年,民營企業家過億元的大額捐贈持續涌現。《公益時報》連續13年編制“中國慈善榜”,民營企業的捐贈數據被不斷刷新。令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已經不滿足于資金捐贈的簡單訴求,他們設計公益項目的創新程度不亞于企業新產品的開發。海航集團發起的積分換公益項目、騰訊公司的“99公益日”項目,都具有很強的創新性和鮮明的時代特征。
反觀國有企業:近年來我國的國有資本增速較快,但相對于巨額國有資本存量,國有企業上繳的利潤對一般公共預算做出的貢獻并不大。同時,相對于民營企業與外資企業,國有企業參與公益慈善的時間較晚,逐漸才有了單獨的預算、企業社會責任部門和人員。但總體看來,其參與公益的廣度與深度均呈上升趨勢,其公益行為的態勢與政府倡導的態勢高度吻合。
金融行業最為典型,國有銀行的公益項目主要為定點扶貧:工商銀行定點扶持四川省貧困縣,招商銀行定點扶貧云南省貧困縣,民生銀行定點河南和甘肅等。
企業助力公益生態的空間廣闊
展望2017年,隨著政府職能的繼續明晰、國企改革的全面推進和稅制改革的逐步落實,中國的市場經濟將繼續完善,中國的企業將更有作為。企業參與社會治理、助力公益生態的空間將更為廣闊。
隨著《慈善法》等相關法律的實施和完善,企業參與公益的通道進一步打通,法律法規會對公益組織形成新的監督,進而讓企業感到與公益組織的合作更有保障。可以預測2017年,會有更多的企業參與到公益中,會有更多的企業公益項目產生。
與此同時,社會轉型帶來社會問題的改變,使企業的創新能力面臨新的挑戰。新困惑已經產生:“互聯網+公益”打破了傳統壁壘,為企業參與公益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新嘗試要獲得社會認可成為主流,還需規避風險,規范商業與公益的關系準則,遵守公益使命和行業準則。
公益的變革細致入微,與時代的演進高度吻合。
我們不懈地尋找優秀的公益項目,就是為了通過示范案例的傳播,來傳遞公益的精神,觸碰人心底最柔軟的部分,記錄宏闊時代里的助瀾者!2017年,我們會繼續為你們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