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3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機構養老難,居家養老不易,一線城市如何應對日益變老的人口結構,已經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現階段,無論是政府開辦的公益性養老機構,還是市場主體經營的營利性養老機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設施不全、服務不到位、管理不規范等問題。因此,一種新型的養老模式——社區居家養老,正在各地蓬勃興起。
但在實際調查中發現,目前社區養老模式仍處于起步階段,在實踐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和困難:如政府投入資金少,民間資金涉足不多;民辦養老助老機構數量少、檔次低;專業工作人員素質不高;社區服務志愿者人數偏少,參與度不高。
如何在緊迫的形勢下盡快探索出適于各地的社區居家模式?先行者中是否已有可以被借鑒的案例?
政府主導資金投入
促進社區養老發展,首先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大助老養老工作的資金投入。在社區老年服務的發展過程中,政府的作用相當重要。特別是在資金投入問題上,如果資金得不到保證,社區老年服務的硬件設施就無法建設和維護,服務的隊伍就難以擴大,服務的水平也就難以提高。有專家建議,可考慮將發展老年福利服務事業的資金列入政府的財政預算。
在我國,社區居家養老實際早已得到政策上的支持。民政部制定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中就指出,“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應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新修訂并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也明確指出,“國家建立和完善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據此,2015年,北京市民政局等部門聯合下發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功能的通知,明確表示,“北京市級政府將通過一次性項目協助方式,對全市養老照料中心和養老機構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功能給予支持”。
據了解,北京市民政局根據各養老照料中心和養老機構的年度項目情況,確定支持項目清單,按照每個項目20萬元標準,一次性撥付項目補助,每個中心和機構享受市級補助累計不超過200萬元。
而在此一年之前,上海民政部門就已經調整了社區居家養老的相關政策,按“輕度、中度、重度”三級照護等級的服務量分別設定服務小時的補貼單價,補貼資金由市、區兩級福利彩票公益金各出資6000萬元,其余由兩級財政按1:1比例承擔。
實際上,目前養老項目也大多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形式開展的,但無論政府的財政支持力度有多大,服務都是存在期限的,如何讓社區養老機構和模式獲得長久的發展,還需從機構和模式身上創新,提升其有效性,保障資金來源的持續性和穩定性。
社工及志愿者隊伍建設
在社區居家養老中,專業社工及社區志愿者隊伍的建設必不可少。一方面,這需要大中專院校優化自身專業設置,加快相關專業人才培養;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原有非社工人員的教育培訓。
然而,對于民間老年服務機構來說,薪資是一個主要的生存關鍵,隨著政府鼓勵市場資本進入,不少企業同時開設機構承接政府項目,使得原本的社會服務機構的生存越發困難。另外,養老行業本身的服務對象也讓很多年輕人不愿涉足,這也是此類服務機構面臨的人才困境。
今年39歲的王艷蕊已扎根社區工作近10年,從全職一人到團隊三十多人,她成立樂齡老年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專注于社區居家養老,摸索出社區為老服務模式,通過為社區老人提供日間照料、上門服務、困難老人手工援助、社區老人互助平臺多種方式,以“以老助老”的方式讓老年人實現了“老有所為”。
2006年,王艷蕊成立石景山區樂齡合作社,介入社區養老工作。最開始,合作社主要依賴青年志愿者,接受培訓后再為高齡獨居老人進行上門探訪服務。但后來實踐證明,青年志愿者的流動性非常大,也很難在短時間內與老人建立信賴關系。后來,王艷蕊采取社區動員的方式,依靠大量社區老年志愿者,組織老年人互助,并支持老年婦女開發手工藝品,讓老人感受到自身價值,實現有尊嚴的晚年生活。
同時,樂齡對青年志愿服務進行了改進,通過樂盒助老工具包使用,老人與志愿者可以在游戲環境下熟悉彼此,也方便了青年志愿者對老人的無縫志愿服務。
最終,樂齡摸索出了一整套社區為老服務模式,包括為社區老人提供日間照料、上門服務、困難老人手工援助、建立社區老人互助平臺等多種方式。
社區多元化資源整合
除了讓老人安度晚年外,讓老年人老有所學、學有所樂,也是社區居家養老的服務特色之一。所以,鼓勵社區內的企事業單位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將活動場所向社區老年人免費開放,也應是工作重點。
在上海遠郊的奉賢區,老年人口已經占戶籍總人口的28.9%,其中,農村老年人口又占了半數以上,這里探索的宅基睦鄰“四堂間”養老新模式,讓老人養老“不離鄉土、不離鄉鄰”,頗有借鑒意義。
宅基睦鄰“四堂間”是利用農村地區閑置的宅基房屋,通過基礎設施改造,為本宅基(村民小組)獨居、高齡、困難等老年人提供就近養老服務,承載了吃飯的飯堂、聊天的客堂、學習的學堂、議事的廳堂四大功能,實現了農村近鄰養老。
“以前家里人少,在家燒一頓吃一天,剩菜也不舍得扔,吃飯就對付對付。現在來‘四堂間’吃,3~5元就能吃上葷素搭配的營養餐,省得自己洗菜燒菜洗碗,又能和老鄰居們一起學習聊天,聽聽健康養生的講座,參加義診活動。”奉賢區莊行鎮西校村的相伯賢老人說。
據了解,上海在“十三五”期間將建成2000個類似的示范睦鄰點。
在杭州西湖區雙浦鎮小叔房村,村里的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也在打造類似的居家養老服務綜合體。在小叔房村的照料中心,老人們可以饒有興致地看書、看電視、打牌,約580平方米的照料中心內,老年食堂、休息室、心理疏導室等一應俱全。而在杭州下城區天水街道,一提到“女兒家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附近老人也都連連夸贊。這個綜合服務站以社區準物業服務隊伍、街道應急服務隊伍以及社會專業機構為依托,全年無休,每天24小時提供便捷服務。
據了解,杭州通過提升社區為老服務水平,擴大政府購買服務,大力發展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建設居家養老15分鐘步行圈,形成主城區社區托老機構和老年食堂的全覆蓋,讓更多老人可自主居家養老。目前,全市已建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2193家,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573家,享受政府購買居家服務的老年人已達5萬余人。杭州制定了統一的養老服務評估表格,對老年人進行綜合評估,對符合條件的老年人由政府購買服務。政府定期舉辦專業化的養老服務培訓,大大提高護理員的專業化技能。每年,杭州市民政局都免費為護理員開設培訓班,已免費培訓護理員數千名。
探索社會化平臺載體
通過稅收優惠政策和融資的激勵機制,吸引更多社會機構與個人投身養老服務事業,探索不同層次的養老助老事業,可為社區助老養老添加更加多元化的色彩。
2012年2月,“北京愛晚中心”在京揭牌,這標志著中國最大的社會化養老服務示范工程——“愛晚工程”在全國的布局已成雛形。大愛城模式依托養老服務、養老醫療、全齡教育和現代農業四個產業來支撐養老社區。
其中,居家養老服務模式采取“1+1”模式,即選擇產權養老物業,附加養老服務協議,兩份合同促進產權養老物業增值,保障居家養老需求。機構養老服務模式則采取“會員制養老”方式,老人可根據選擇居室的大小和服務種類的不同,繳納不同的入門費,按月支付的費用則涵蓋每月的房屋租金、居家服務費用、護理服務費用、餐飲費用、社交娛樂費用等。視客戶的身體狀況和所需的服務內容不同,月費的價格不同。
今年,大愛城又通過整合教育文化資源與養老服務資源,打造了獨特的書院式養老創新模式,使養老模式具有“可以滿足精神需求”的核心價值,以此實現老年生活階段身體健康與精神愉悅雙豐收。
誠然,社會化養老的實現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并且在此過程中,如何充分調動起各方潛力,建立公正、公平、透明化并照顧到最廣大的老年人,兼顧弱勢少數群體,一套井然有序的市場機制的建立依然任重道遠。
(綜合各家媒體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