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0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勇
成立一年多以來,姚坊門慈善基金會和專業社會組織一道,策劃了愛心助老午餐、姚坊門居家養老時間銀行等25個居家養老服務項目,共籌集善款370多萬元,綜合為老服務項目累計年服務老人超過6萬人次,參與資助的愛心企業達38家。
11月5日,南京市舉辦的第三屆社區暨社會公益項目洽談會上,20多個社區帶來各自的“社區型基金”首次組團亮相, 讓人看到了家門口慈善的快捷和便利。
據了解,今明兩年,南京市將建成不少于30家社區型基金會,其中,至今年底建成不少于11家社區型基金會,每個區不少于1家;社區型基金實現全覆蓋,至今年底建成不少于400家社區型基金,除高淳、溧水、六合、浦口外,每個區不少于45家。
救助更快更透明
東山街道圓夢社區型基金會是南京江寧區東山街道的一家基金會。
據基金會負責人徐夢瑤介紹,他們今年剛注冊成立,啟動資金是200萬元,主要來源于政府和街道轄區企業捐贈;后期的資金還是主要通過政府撥付的方式,也可以來源于私人的捐贈、企業的捐贈這些方面。
基金成立后,主要是為社區內貧困家庭、受災居民、流浪乞討人員提供慈善救助、綜合幫扶等社區救助服務。
不久前,東山街道一名8歲小女孩不幸患上尿毒癥,急需大筆醫療費。在家長向社區申請救助后,社區向基金會進行了項目申請。
東山街道圓夢社區型基金會收到申請后,立即啟動救助評估,最終分兩期撥付了8萬元的善款,前后不超過半個月。
許夢瑤表示,以前有類似情況,要么是居民自己發起募捐,這當中存在監管風險;要么是向社區求助,跑很多趟,每次能得到八百一千的補助?,F在有了基金會,不僅能夠解居民的燃眉之急,另外運作也更加規范透明。
“我們成立基金會以后,申請都是很規范而且透明的流程,從捐助人的角度來說,也會覺得更放心、更透明。”她說。
原則上不跨街道活動
像東山街道圓夢社區型基金會這樣的社區基金會在南京還有不少。目前,南京市本級層面已經登記、核名的社區型基金會有7家,社區型基金已超過100家。今年至少有2500萬元的資金將用于為社區內貧困家庭、受災居民、流浪乞討人員提供慈善救助、綜合幫扶。
南京的社區型基金會,是指在民政部門登記注冊,以從事社區公益事業為目的,服務區域為一個街道或社區的基金會法人,原始基金數額為200萬元。
社區型基金則指依托一個街道或社區,以從事社區公益事業為目的,基于捐贈行為設立的專項非營利性基金,至少需要10萬元啟動資金。
這兩種形式都是非公募基金的創新,市、區兩級民政部門將提供專項培育經費,鼓勵企業、高校、個人舉辦或設立社區型基金(會)。
“社區型基金(會)服務范圍以養老、幫殘、助學、濟困為主,原則上不跨街道活動。”南京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社區型基金(會)的資金來源于社區居民或單位捐贈,將采用項目運作方式,為社區內貧困家庭、受災居民、流浪乞討人員提供慈善救助、綜合幫扶等社區救助服務。
去年初,棲霞區堯化街道成立了全市第一家街道級慈善類基金會——姚坊門慈善基金會,當年募集資金300余萬元。“我們通過企業募集到的資金,以‘公益助老午餐’為基礎在街道13個社區開展社區居家養老綜合服務。項目服務以套餐打包方式,請各企業認領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公益包’,并提供資金支持,有效解決了社區困難老人就餐問題。”姚坊門慈善基金會執行主任岳耀蒙說。
兩年建30家社區基金會
南京社區慈善基金廣泛設立,源自江蘇省政府的倡導。
今年4月,江蘇省政府發布《關于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首次明確提出:支持單位或社區成立互助過渡性慈善組織,支持房產開發商、物業公司設立小區內的互助基金等新型慈善方式,讓人們在“家門口”就能得到幫助。
“到2020年,全省每個城鄉社區應擁有1家以上登記或備案的互助性慈善組織。這些小而靈活的過渡性慈善組織,更接地氣,反應更靈敏,契合守望相助的中國鄰里精神。”省民政廳廳長侯學元說,人們都生活在一個個社區里,一旦發生突發性、臨時性、急難性的困難,短平快的微慈善“朋友圈”,來得快,機制靈活,沒有層層級級的上報、審批。這樣的救助能做到早發現、早參與,應該給予支持。
據了解,今明兩年,南京市將建成不少于30家社區型基金會,其中,至今年底建成不少于11家社區型基金會,每個區不少于1家;社區型基金實現全覆蓋,至今年底建成不少于400家社區型基金,除高淳、溧水、六合、浦口外,每個區不少于4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