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太倉市:“政社互動”“五社聯動” 推動社區治理能力提升
今年,太倉市繼續開展“政社互動”“五社聯動”創新周活動
黨的十八大以來,太倉市以清單式管理、主導式治理、能動式善治和融合式共治為核心舉措,探索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的基層合作治理模式。
創新社會治理模式
創新“清單式管理”。促進政府轉變思維模式,依法厘清政府與基層自治組織之間的權責邊界,為社區減負松綁,從源頭上釋放基層群眾自治活力。一是厘清兩份清單,政社權責分開。梳理《基層群眾自治組織依法履行職責事項》和《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協助政府工作事項》兩份“清單”,劃清了“行政權力”與“自治權利”界限,為“政社互動”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二是簽訂一份協議,政社平等合作。廢止行政責任書,“政社”雙方平等協商簽訂《協助管理協議書》,明確協助管理的項目和要求,明確政府必須提供的行政指導和財政支付,明確雙方的履約評估和違約責任。三是實行雙向評估,政社良性互動。年終基層政府與村居之間對照《協議書》進行雙向評估,改變政府一貫的單向考核方式。
強化“主導式治理”。培育社會組織、引育社工人才、推進“五社聯動”,引導社會多元主體通過平等的合作、對話、協商、溝通等方式共同參與對社會事務的管理。一是注重頂層設計,堅持政策引導。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了《三社聯動計劃》《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關于在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深化提升“政社互動”實踐的意見》等二十多個文件,逐步構建起了政府引導下的基層治理的政策體系。二是注重購買服務,堅持資金引導。制訂《政府購買服務暫行辦法》《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實施辦法》《公益創投辦法》《促進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發展資金支持辦法》等文件,市級財政每年投入資金達4000萬元用于“三社”發展,政府主導下的社會力量得到蓬勃發展。三是強化激勵保障措施,助推人才發展。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推進社會工作發展的意見》《加強資金支持促進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發展暫行辦法》等二十多個文件,主動優化社會工作發展的生態環境。給予社工考證獎勵,對取得社會工作職業水平證書的人員給予一次性獎勵,對社區工作者取得證書的給予技術崗位補貼。給予社工人才補貼,對本市應屆高中生報考社會工作專業的每人每年給予1萬元資助,對獲評領軍人才的給與安家補貼。給予社工崗位補助,對民辦社工機構引進專業社工的,每人每年補貼6萬元,連續補貼3年。
推進“能動式善治”。促進社會治理資源下沉,激發基層社會治理活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提升居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實現城鄉社區公共利益最大化。一是建立“五事協商”工作機制,積極推進社區協商議事。以黨建引領為原則,在城鄉社區建立“巡訪問事、兩委提事、分層議事、協同干事、群眾監事”的協商議事機制,引導社區居民及社區內外多元主體,通過平等對話、理性商討、就社區重要公共事務表達訴求、溝通交流、形成共識。二是實施“鄰里家園”項目,積極提升社區治理成效。采用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由承接機構向項目社區派駐2名社工,負責開展鄰里訪問、組織鄰里活動,培育鄰里社團,提供鄰里服務,將社會工作的專業服務網點設置到社區,將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輸送到社區,將社會工作的服務資源下沉到社區,大力提升了社區治理現代化水平。三是開展“發展型”幸福社區建設,積極推進社區高質量發展。將基層群眾對幸福的主觀感受和內心體驗細分為六大感度和三十項具體指標,以評促建,增強社區黨組織在社區建設中的引領能力、社區居民的主體能力、村(居)委會的自治能力、社會力量的協同能力、基礎建設的支撐能力,從而破解社區治理難題,補齊社區發展短板,全面提升社區服務和管理水平,努力為社區居民追求幸福、創造幸福、獲得幸福、享受幸福創造條件和提供機會。
提升社區治理效能
太倉市“政社互動”實踐經驗獲評第三屆“中國法治政府獎”,被遴選為“中國社區治理十大創新成果”和江蘇省首屆十大法治事件之一,被學界譽為繼我國審批制度改革后行政改革“第二次革命”、繼我國村居干部“海選”后基層民主建設的“第二個里程碑”。建設“發展型”幸福社區項目、推進“協商能動”項目先后獲評2018-2019年度、2019-2020年度江蘇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成果獎,被確認為江蘇省第二批現代社區治理創新實驗區。沙溪鎮中荷村入選全國村級議事協商創新實驗試點單位。璜涇鎮永樂村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單位。
“清單式管理”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政社互動”向社會表達了“尊重自治權利,建設有限政府”的法治思想。通過厘清“兩份清單”,劃清政府“行政權力”和群眾“自治權利”的邊界,對屬于村(居)民委員會自治范圍內的事項,放手讓基層群眾自我管理,這不僅解決了政府職能“越位”“錯位”問題,也有效促進了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履職盡責。
“主導式治理”構建多元治理格局。社會治理格局由政府“一元單向管理”轉變為“多元互動共治”,各類社會組織和社區居民廣泛參與的新型社區治理模式已基本形成。十年來,太倉市登記社會組織達513家,培育了1600多家社區社會組織。選聘了200多名社區賢達、能人擔任兼職委員,組建了5000余名村(居)民小組長、1600余名樓棟長服務隊伍。聘用了300多名專職社工,引育社會工作博士、碩士人才隊伍超60人,持證社工1203人。
“能動式善治”提升社區治理效能。建設“發展型”幸福社區推動城鄉社區治理與服務創新,全面提高基層群眾“幸福感”。創新打造了123個“發展型”幸福社區,“全科社工”服務覆蓋率達100%,“五事”協商機制全面推廣,年度協商事項近1000起。在全省率先完成市、鎮、村(社區)三級社會工作服務平臺,“基層社工站(室)建設與管理標準化試點”入選江蘇省標準化建設試點,被列入中國縣域社會工作創新發展觀察點。
著力構建“融合式共治”機制
太倉將以“融合式共治”,著力構建黨建引領、主體多元、權責清晰、協同配合、系統有序、運轉高效的基層治理機制,建設具有價值觀和情感一致性、利益公共性的幸福生活共同體。
(一)完善“四種機制”,激發多元共治內動力。完善“黨建引領”組織機制,加強和改進城鄉社區黨組織對社區各類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完善“清單管理”運行機制,厘清村級組織主體責任、村級組織協助辦理事項、村級組織履職負責事項“三份權責清單”,簽訂社區共建共治協議書,推進社區共治共建共享。完善“能動善治”協商機制,圍繞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開展鄉鎮(街道)和社區協商。完善“五社聯動”服務機制,實現社區服務的精準化、暖心化和專業化。
建設“五大家園”,打造幸福生活共同體。建設生態宜居家園,著力改善社區環境,提升居民環境舒適感。建設便捷生活家園,增強社區服務功能,提升居民服務獲得感。建設人文精神家園,強化社區文化的引領,提升居民歸屬認同感。建設溫馨鄰里家園,構建友善鄰里關系,提升居民鄰里和諧感。建設善治平安家園,增強社區自治能力,促進社區共建共治,提升居民民主公平感。
實施“六項行動”,推進社區治理高效能。實施村(居)委會規范化建設行動。規范村(居)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和補選,調整優化社區規模,健全“6+X”下屬委員會,推進黨務、村(居)務、財務公開,嚴格社區工作準入制度。實施社會組織提質增效行動。培育扶持社區公益類、服務類、互助類、治理類和調解類社會組織,推動本市社會組織發展導向從數量增長轉為質量提升。實施社會工作融合治理行動。健全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體制機制和項目資金管理、績效評估等制度,促進社會工作與慈善、志愿服務深度聯動。實施社區治理分類共建行動。針對不同社區的治理重點和服務需求,實施“一村一策”的精準化治理。實施基層治理骨干成長進階行動。加強社區工作者、兼職委員、村(居)民小組長和樓棟長隊伍建設,優化隊伍結構和數量配置。實施“互聯網+基層治理”行動。推進基層治理數據庫建設,提高社區智能化和數字化水平。
(作者為江蘇省太倉市民政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