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03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高文興
移動互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著各個領域,當它與公益相碰撞時,也立刻迸發出創新的火花——在這種結合下,許多帶著“小即是美”理念的網絡平臺項目顛覆了傳統公益留給大眾的印象。
以眾人之力成就夢想固然美麗,但如果這種合力能夠挽救生命、拯救家庭,是否又是移動互聯之于社會的又一大貢獻?如果有這樣一種方式在拯救他人的同時又能為自己提供一份保障,你又是否會考慮參與其中?
今年7月3日,一個全新的網絡互助平臺開啟了以上設想中的模式。這個名為“e互助”的網絡平臺發起了一項守護家庭計劃,旨在為罹患癌癥或意外死亡的平臺會員提供最高金額50萬元的資助,這筆資助將來自平臺會員每人每次不超過3元的均攤式捐助,而加入這個平臺,只需要在個人賬戶中充值9元。
用9元錢守護家庭
用9元錢就能為自己獲得一份保障,并且能幫助到有需要的人,這樣一個平臺的提供方是深圳點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它隸屬于泛華保險服務集團。e互助的負責人雨喬向《公益時報》記者介紹說,這個平臺的誕生有其特殊的契機。
“去年的這個時候,泛華的一名高管突然被通知已患上胃癌IV期。我們看著他為了治病,幾乎花光了所有積蓄,但依然無力承擔高達幾十萬的醫療費用,而我們的幫助也是杯水車薪。一個努力打拼的頂梁柱倒下,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面臨瓦解破碎。幸運的是,在他親屬的經濟支持和精神鼓勵下,如今,他已完全康復并回到我們的隊伍一起為明天繼續努力。他曾多次無限感慨,在大病面前,有一筆足夠的資金支持非常重要。”雨喬回憶說。
但并非每個患者都如此幸運,能有足夠的資金醫治。尤其今天在中國,癌癥和意外是破壞現代家庭的兩大殺手,癌癥的發病率之高更令人咋舌。
“在巨大災難面前,社會保險杯水車薪,慈善機構不一定能幫得上,社會求助也未必有效。時至今天,仍未發現有哪種避險的方案能夠給予家庭低成本而又全面有效的保護。于是,我們一直思考在商業保險和公益事業之外是否有第三種模式——既能提供風險保障又能關愛他人?”雨喬說,“我們深入討論了保險的起源——互助,并論證了基于互聯網技術的互助模式。經過反復的討論,我們創建了‘e互助’這種既關愛他人也保障自己的方式。”
回歸最原始的方式
截至9月1日,在短短的兩個月中,已經有65000余人參與了守護家庭計劃,累計充值金額已接近70萬元。雨喬介紹說,在“e互助”上線的兩個月內,保持了平均每天2000人加入的增長速度。
但由于出自于保險行業,“e互助”不免會讓人討論其與保險產品的關聯度。對此,泛華集團董事長胡義南解釋說:“無論一份商業保險產品的設計多么好、性價比多么高,實際上都是個人與保險公司的交易行為,但‘e互助’本身并不向會員收取費用,只有一名會員發生不幸之后,平臺才會在核實后向其他會員發出捐助要求。”
“公益強調的是如何幫助別人,但它并不附帶契約性質,無法保證幫助別人的人也能得到幫助。”胡義南強調,“‘e互助’是一種雙向的公益,用契約的方式保證雙方互助的義務。”
胡義南說:“作為保險銷售行業,我們企業所做的事情都是基于保險產品的設計與提供。這個平臺所體現出的互助,也正是保險最原始、最古老的形態。所以‘e互助’從形態上來講,是比保險更早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而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技術,讓這種古老的形式再次變為可能,讓這種龐大的、線下會員組織的自我管理和透明操作成為可能。”
移動互聯下的互助創新
在“e互助”策劃組的工作人員看來,這個平臺可能并不是保險業本身的創新,因為在“國外已有互助保險公司這樣的形式”,但它一定是“借助移動互聯技術所展開的一項創新”。
“雖然暫時還未發生一起互助事件,但我們已經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互助機制,一旦有會員發起申請,‘e互助’與第三方獨立機構將立即對互助事件進行調查審定,只要滿足互助條件并經過公示,將向受捐助申請人劃撥互助金。”雨喬介紹說。
同時,“e互助”平臺的運作和管理接受全體會員監督,除日常的適時及定時公示、披露外,每年將聘請公證處,隨機抽取10名會員組成監督小組,對平臺運營進行審查。
此外,據悉,平臺資金全程由招商銀行托管,招商銀行將定期提交監管報告,及時向會員公告。入會會員的人數和充值金額等動態情況,也會在“e互助”的官網隨時發布,保證平臺信息公開、透明。
胡義南希望“e互助”能夠通過這種互相幫助的體系的建立,使其本身作為社會現有保障體系版圖中的一塊,“有效地去解決普通老百姓在面臨大病時的困難和問題”。
“如果要說有什么困難的話,作為新生的事物,我們還要花費更多的耐心讓整個社會去了解和熟悉這個模式。”胡義南補充道。
有業內專家認為,這種新的互助模式介于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之間,可以作為整個社會保障制度的一個補充環節,與基本保障制度和商業保險一起,連成一個相對立體的社會保障體系。而類似于“e互助”這樣基于互聯網的互助平臺,有助于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可以為多地域、廣時段的人們共同提供互助服務,有望真正實現全民參與的社會互助。
■公益時報記者 高文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