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志愿服務創新:價值、理念與策略
社區志愿服務創新的價值意蘊
在全面推進民族復興偉業和建設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歷史新征程中,黨建引領下的社區志愿服務發揮了重要作用,其核心價值體現在強化社區價值引領、夯實基層執政基礎、提升治理效能、弘揚社區志愿精神、化解社區矛盾、促進社區團結互助等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經歷了深刻變革,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但轉型期的普遍問題和大國治理的特殊挑戰依然存在,例如老齡社會深化、社會階層固化、社會風氣演化及社會治理僵化等深層次矛盾,對社區治理效能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
與此同時,人口流動加劇了社區人員構成的復雜性、價值觀念的多元化以及文化素養的參差不齊,進一步提升了社區治理的難度。在此背景下,志愿服務作為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順應了全過程人民民主和新時代“共治”的需求,成為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有效途徑。志愿服務的健康發展有助于調節社會矛盾、緩解社會沖突,還能協調多方資源、激發社會活力,推動國家與社會的良性互動。
然而,我國志愿服務體系尚未完全成熟,社區志愿服務仍面臨諸多現實困境。“志愿失靈”現象突出、活動形式單一且同質化嚴重,居民參與度較低;志愿者管理機制缺乏系統性,激勵制度不完善,資金支持不足,導致志愿者主動性弱,過度依賴社區工作人員和社工。此外,志愿服務的專業化水平較低、行政色彩重,培訓體系不健全,不同隊伍之間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全國性的志愿服務立法缺位,進一步加劇了志愿服務的隨意性、盲目性和無序性,阻礙了志愿服務項目的統籌、持續和健康發展。這些挑戰凸顯了社區志愿服務創新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社區志愿服務創新的基本理念
新時代社區志愿服務創新,本質上是一場基層治理的范式革命,其理論內核深植于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著國家治理現代化轉型中的嵌入性治理邏輯;根本要旨在于充分發揮黨的基層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通過黨建引領志愿服務,增強社區居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體驗、認知度和認同感,進而實現價值層面的深度認同。這一核心理念要求基層黨組織以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等為抓手,將政治引領貫穿于志愿服務全過程,推動志愿服務從“單向供給”向“雙向互動”轉變。在此基礎上,創新社區志愿服務應堅持服務優先原則,以居民需求為導向,以提高居民滿意度為目標。
社區志愿服務創新還強調服務主體性、組織化、社會化的最優融合。所謂服務主體性,即以人民為主體,鞏固人民當家作主地位,激發其主人翁意識和能動性;“服務組織化”強調通過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促進黨員群體和社區志愿團隊的規范化建設,確保服務有章可循;“服務社會化”則是動員全社會力量的共同參與,形成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的新格局。
社區志愿服務創新的策略
社區志愿服務創新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社區治理現代化和共建共治共享的長效機制。然而,當前社區志愿服務體系面臨多重實踐困境。一方面,存在“雙重脫嵌”的制度困境,縱向維度上表現為行政動員機制與基層自組織邏輯的結構性張力;橫向上遭遇系統性服務供給與碎片化社區需求之間的適配性危機。另一方面,社區志愿服務創新的制度性梗阻問題突出,志愿服務政策法規滯后與社區治理慣習存在錯位;激勵相容機制建設不完善,志愿服務易陷“公地悲劇”與“搭便車”困局;社會學習機制培育缺位,志愿文化的代際傳承與創新傳播受限。社區志愿服務創新可做以下策略探索。
黨建引領,深度嵌入。社區志愿服務創新的首要策略是強化黨建引領,可建立“三維耦合”治理模型:在組織維度推行“雙培雙帶”工程(將黨員培養為志愿骨干,將志愿骨干發展為黨員);在制度維度實施“雙向清單”管理(服務需求清單與黨員特長清單匹配);在文化維度打造“紅色志愿”品牌矩陣。在實踐中,將社區黨組織納入志愿服務嵌入式組織架構中發揮協調性主體作用,探索構建“黨建引領-項目統籌-多方參與-區域共建-群眾受益”的新格局,實現政治勢能、文化動能與服務效能的同頻共振。
創新組織架構與協同機制。構建“黨工青婦”一體化的社區志愿服務網格,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整合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眾組織,聯動企業等社會力量,形成“齊抓共治,自我服務、互相服務”的整體性治理體系,構建多層次、多元化協同機制,以黨的建設促社區建設,以黨政干部帶領黨員,以黨員帶動普通群眾,加強志愿服務全嵌入式的協同效應。各主體各司其職、統籌協同,政府作為支持性主體,依據“掌舵而不劃槳”原則,提供政策支持和道德感召,引導資源流動;群團組織發揮群眾動員優勢,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社區“兩委”作為協調性主體,發揮資源鏈接和網絡連接作用,統籌要素有效鏈接;企業等市場主體提供物資、人員、管理等支持;社會組織通過志愿者深入社區,了解需求,承接政府服務功能;商業組織如物業公司給予協助;志愿者則是行為主體,直接參與服務。
項目化管理的制度創新。項目是政府嵌入社區、培育社會的有效工具,組織是聯結社會個體和國家資源的載體,將分散個體納入組織體系,促進公共空間產生,并幫助組織爭取政府和社區的支持。政府和社區可通過項目制引導居民實現自我組織,包括發現問題、需求調查、鎖定群體、熟悉交流、創意活動、推選骨干、成立組織等步驟。
社區志愿服務項目化運作能夠有效整合社區內外部資源,避免浪費并提供精準高效的服務。社區可引入項目治理框架,構建“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通過科學的需求調研和評估(如使用影像發聲法等工具),全面了解居民的實際需求,明確項目目標;將居民的服務需求轉化為若干具體項目,采用項目制方式向社區社會組織或志愿者團隊發布項目征集方案;引入社會工作專業力量,指導項目設計,分析需求方問題和服務方優勢,開發針對社區痛點的項目方案。同時,借鑒社會組織的項目經驗和工作模式,優化項目實施路徑。
拓展社會動員方式。改變單一的行政化動員模式,通過志愿服務項目的創新設計,廣泛吸引具備專業技能的社區居民、企業員工、專業人士等參與;利用線上線下渠道,如社區信息發布欄、微信群、志愿云等平臺,擴大動員范圍。同時,注重挖掘和培養社區志愿者骨干,通過“人影響人”“人帶動人”的方式激活潛在志愿者資源,形成可持續的動員機制。
創新服務內容與形式。堅持優勢視角,注重挖掘社區優勢資源,如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居民、優質的共建單位合作基礎、設施齊全的社區活動空間等,開展社區擅長、居民需要的志愿服務;堅持需求導向,基于生命周期理論,根據不同年齡段居民的發展任務和需求提供差異化服務,如老年人服務注重生命意義構建,中青年服務強調親密關系、生育使命、職業成長等需要的滿足,兒童青少年服務聚焦探索自我同一性和勤奮感、主動性培養等;堅持系統理念,協同高校創新創業團隊和學生社團、青馬班、共建單位等外部組織力量,開展環保宣傳、科技支農、文化傳承等專業化的志愿服務活動;堅持現實性原則,可以采用群眾點單、社區訂單、志愿組織派單、志愿者領單等方式開展服務,最大限度實現志愿服務走進居民家中。
打造地方特色品牌。鼓勵各地結合地域文化特點,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社區志愿服務品牌。例如,天津社區基于“朝陽里”“小站稻”“楊柳青年畫”“運河文化”等資源,打造了一系列高品質、高水平的品牌志愿服務項目,不僅展現了志愿服務的高水準,也成為地方社會文化的“名片”。
完善激勵嘉許機制。建立健全多樣化、層次化、覆蓋面廣的志愿服務激勵嘉許機制,通過多樣化的表彰形式(如樓門感謝信、工作單位表揚信等),擴大激勵的社會效應,吸引和鼓勵更多志愿者持續參與。在物質激勵方面,可提供交通補貼、餐補、免費服務、公益崗位優先錄用等實際支持;在精神激勵方面,通過認可、感激、表彰、榮譽等方式,如“志愿者榮譽榜”、“志愿者之星”評選,增強成就感、歸屬感和榮譽感。同時,在發展激勵方面,規劃志愿者的成長路徑,為其提供技能培訓和發展機會,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此外,創新“雙推雙培”激勵制度,優先推薦優秀群眾志愿者為入黨積極分子,培養優秀黨員志愿者為骨干或負責人,將志愿服務積分作為黨員民主評議、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
完善管理與專業化培養機制。加強志愿隊伍建設,夯實組織體系的基礎。建立健全注冊登記、檔案管理等規范化流程,保障志愿者權益;提供必要的專業技能培訓、人身安全保險和物質支持;建立標準化培訓機制,重點強化矛盾調解、應急處突、信息技術應用等能力訓練。同時,引入專業人才支持和指導,制定科學的服務流程和規范,提升志愿服務的專業化水平。
推動技術應用與數字化轉型。構建“孿生數字社區”治理平臺,加快志愿服務與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打通志愿服務中的堵點、痛點和難點。搭建志愿服務線上平臺,實現注冊登記、活動管理、崗位發布、供需對接、服務記錄、數據統計的自動化和集中化等功能的便捷化操作,提高志愿服務管理和服務效率。依托數字經濟的技術優勢,鏈接醫療、旅游、購物等數字化獎勵機制,提升志愿服務的吸引力和可持續性。
南開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系副教授 王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