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公益資訊(6.30-7.6):京津冀三地聯合舉辦“京津冀社會組織雄安行”活動;合肥工業大學再獲校友千萬元捐款
要聞聚焦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促進殘疾人就業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促進殘疾人就業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要求,政府扶持、部門協同、市場推動、社會參與的工作思路,進一步拓寬殘疾人就業創業渠道,優化就業結構,促進殘疾人就業質量穩中有升,更好保障殘疾人就業權益,推動殘疾人就業創業服務提質增效,積極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殘疾人就業創業的良好社會氛圍和環境。
民政部印發《養老機構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近日,民政部印發《養老機構突發事件應急預案》,要求建立健全養老機構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機制,規范養老機構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和響應程序,提高民政部門和養老機構應對處置養老機構突發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避免和減少突發事件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
行業動態
2025年中央財政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服務項目擬立項名單公示
日前,民政部中央財政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服務項目辦公室發文,對2025年中央財政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服務項目擬立項名單(93個)予以公示。如有異議,可于公示截止日期前以書面形式向項目辦公室反映。公示時間為2025年7月4日至11日。詳見民政部官網
京津冀三地聯合舉辦“京津冀社會組織雄安行”活動
7月2日,由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民政部門聯合主辦,雄安新區公共服務局承辦的“京津冀社會組織雄安行”活動在雄安新區舉辦。本次活動是發揮三地社會組織作用,激發京津冀市場活力的重要舉措,為社會組織參與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雄安新區建設搭建了交流平臺。三地民政部門攜手25家社會組織走進雄安,與新區相關職能部門、社會組織代表開展了深入交流。
地方亮點
四川省民政廳印發《四川省社會組織行政執法和監督管理工作指引(試行)》
近日,四川省民政廳印發《四川省社會組織行政執法和監督管理工作指引(試行)》,為市、縣兩級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機關開展執法、監管工作提供相關指導。指引明確,行政執法和監督管理對象包括依法登記的社會組織、非法社會組織、社會組織相關責任人員三類。指引要求,全省各級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機關依法依規對社會組織實施談話提醒、行政約談、責令整改、行政處罰、信用信息管理等監督管理措施。
湖北研究部署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工作
近日,湖北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研究部署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等工作,會議審議了《湖北省加快建設多元化養老服務體系實施方案》。會議強調,把建設高質量養老服務體系作為堅定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重要任務,豐富養老平臺載體,提升養老服務質量,大力發展銀發經濟,更好滿足廣大老年人多元養老服務需求。要完善支持政策,凝聚強大合力,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各項任務落地見效。
慈善捐贈
龍軟科技控股股東向北京大學捐贈250萬股公司股份
7月3日,北京龍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發布控股股東無償捐贈部分公司股份的公告:控股股東毛善君向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無償捐贈其持有公司的250萬股無限售條件流通股,占公司目前總股本的3.43%。根據公告,此次捐贈資產用于全面支持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的發展建設。以龍軟科技當前股價(30.90元/股)估算,上述捐贈股份市值約為7725萬元。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教授何繼善向中南大學捐贈價值3800萬元公司股權
據中南大學微信公眾號消息,7月1日,91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教授何繼善與中南大學簽署捐贈協議,將其持有的湖南繼善高科技有限公司全部股權(評估價值近3800萬元)無償捐贈給中南大學,支持學校教育事業發展。
合肥工業大學再獲校友千萬元捐款
2025年10月7日合肥工業大學將迎來80周年校慶。據合肥工業大學消息,7月3日,合肥工業大學再獲千萬級捐贈:該校自動化專業78級校友、合肥恒大江海泵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慶龍向母校捐人民幣1000萬元。6月25日,該校計算機及應用專業85級校友陳航向母校捐贈1000萬元;6月11日,合工大教授、博士生導師魏臻捐款1000萬元;4月28日,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曹仁賢個人通過陽光電源公益基金會向母校捐贈1億元。
媒體關注
螞蟻集團發布可持續發展報告:2024年度公益捐贈8.9億元
日前,螞蟻集團發布的《2024可持續發展報告》披露:2024年度,螞蟻集團公益捐贈實際支出為8.9億元;自2019年起,累計公益捐贈支出44.1億元。這些公益捐贈支出,繼續聚焦在螞蟻集團多年關注并扎實推動的社會價值創造,服務于“綠色可持續發展、女性平等發展、助力鄉村振興、關愛老年群體和殘障人士”等方面。
騰訊發布2024年度可持續社會價值報告
日前,騰訊發布2024年度可持續社會價值報告。騰訊在報告中認為,只有AI不斷向善,形成人與社會的信任基礎,才能牽引產品的質變、生態的蓬勃。騰訊的“AI下鄉”,將AI與鄉村振興結合起來,計劃為1萬個村莊提供AI培訓的支持,讓中國的農村一開始了解AI、使用AI、掌握AI,與城市一同進入AI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