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與公益041丨報告顯示25家證券公司成立公益基金會;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發布ESG實施原則
特別關注>>>
日前,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2023年度證券公司履行社會責任情況報告》,其中披露的一些數據值得關注:2023年,103家證券公司結對幫扶379個脫貧縣,有66家證券公司加入“證券行業促進鄉村振興公益行動”;25家證券公司成立公益基金會;60家證券公司承銷綠色債券174只。報告認為,行業公益向善業態蔚然成風。
從實踐的視角來看,企業開展ESG與公益行動時,選擇成立公益基金會或社會服務機構、專項基金已然成為一條有效路徑。其價值體現在:能增強ESG戰略的系統性與可持續性,在環境、社會、治理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可提升公益行動專業性與影響力,包括專業運作、資源整合和品牌建設傳播;還能促進企業與利益相關者深度互動合作,涉及員工參與激勵、拓展合作伙伴關系、維護社區和政府關系等,如讓員工在公益中實現價值、與各方建立合作、獲得社區支持和政府政策優惠,為企業可持續發展助力。
E-環境責任
本周值得關注的環境責任動態如下:
·交通運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交通物流降本提質增效行動計劃》。
·工信部發《重點工業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編制指南》。
·香港訂下在2050年前達致碳中和的目標。
·生態環境部和山東省人民政府聯合舉辦“國際零碳島嶼合作倡議發布會”高級別會議,會議發布《國際零碳島嶼合作倡議》。
·上海市寶山區制定出臺長三角首個大型活動碳中和實施導則《寶山區大型活動碳中和實施導則》。
·《中國企業綠色轉型實踐報告2024》在COP29中國角邊會發布。
【益場觀察】本周環境責任相關政策不斷出臺,各部門聚焦于碳市場,在交通物流領域的碳排放管理及核算、重點工業品碳足跡核算、碳中和目標實現等方面入手,進行低碳改造。相關文件的出臺,是積極回應COP29大會強調氣候變化已成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的具體措施,表明我國在致力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及時應對氣候變化對社會帶來影響的積極性。低碳社會的建設和公益慈善事業聯系緊密,低碳社會為公益慈善事業提供更多機遇和挑戰,同時二者也相互促進,共同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
S-社會責任
本周值得您關注的社會責任動態如下:
·國家醫保局發布多批立項指南,新增多個“適老化”價格項目。
·24部門聯合發文鼓勵金融機構精準對接養老機構融資需求,在風險可控下創新金融產品。
【益場觀察】本周的社會責任動態中,應對老齡化再次成為關鍵詞和熱點議題。這些動態事件對ESG而言,在環境上或促進環保型產品使用,社會層面能提升福祉、促進就業公平及推動企業治理優化,在公司治理上引導戰略調整、強化風險控制和促進企業協同。對公益慈善事業,能提供新模式和渠道、增強可持續性、提升影響力、促進公益與商業融合,帶動更多資源投入養老公益。
G-治理責任
本周值得關注的治理責任動態如下: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披露文件顯示: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石嘴山市惠農區支公司、廈門廉承保險代理有限公司、中國人壽中韓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市城南支公司等金融企業及其分支機構因內控制度不健全、提供虛假報表等原因被罰。
【益場觀察】此前監測負面事件的過程中,金融監管處罰屢見不鮮。從ESG視角來看,金融監管對相關企業的處罰是強化企業G(治理)層面建設的關鍵舉措。這類處罰表明監管機構對企業合規經營、風險管理以及社會責任履行的重視。
ESG議題發展
本周值得關注的議題發展動態如下:
·國務院國資委發布《中央企業上市公司ESG藍皮書》顯示,中央企業上市公司持續加強ESG管理體系建設,夯實ESG治理根基。在信息披露方面,截至2024年9月底,央企集團控股的上市公司ESG報告披露率達99.6%,其中82家央企集團控股上市公司ESG報告覆蓋率達100%。
·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2023年度證券公司履行社會責任情況報告》顯示,ESG管理作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工具,已成為企業實現環境、社會價值與財務績效“共贏”的關鍵所在。
·河北邯鄲印發《邯鄲市開展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評價推進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發布ESG實施原則。
【益場觀察】央企加強ESG建設,或能促使其在公益慈善方面投入更多資源、開展更多項目,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帶動其他企業參與,推動公益慈善事業發展。對于慈善組織而言,越來越多的經驗證明了解企業ESG發展情況對于項目籌資事半功倍。
本期編輯:趙明鑫丨實習生:王菊
責任編輯:李 慶
數據建設:公益時報可持續發展研究院
收錄周期:2024年11月12日至11月18日